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从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建立新中国经由邓小平理论指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人民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再到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战略构想和理想目标。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反,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因时因地因条件的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探讨和分析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关系,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上的丰富和继承,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上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确立正确的原则和方针,运用得当的政策和措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首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现实性,较深入的论证了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有其根本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并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作了实践上的探索。通过这种论证和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经历的历史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和以人为本手段的有机统一,从而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更加自觉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佐证和实践上的指导。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做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内涵上的区分,并初步分析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和谐四个方面的理性分析,得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根本结论。第三部分,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现状,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分别作了理论上的浅析和实践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