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dysplasia0fhip,DDH)是儿童最常见的下肢畸形,新生儿筛查及超声的应用使多数患儿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继而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仍有相当部分患儿未能早期发现而持续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或疗效不佳在保守和/或手术治疗后残存髋关节发育不良,出现早期髋关节骨关节炎,部分不得不进行全髋置换手术。DDH治疗成功的关键及标准是股骨头同心复位,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复位。保守复位是在体外将股骨头推入不正常的髋臼,头臼之间随时间产生适应性变化;手术复位则是将股骨头和髋臼作结构调整,产生一个符合正常头臼关系的髋关节。复位前需要了解髋臼和股骨头的发育情况来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复位后更需要观察头臼的发育以判断复位的成败。
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一样均属DDH高发国家,现在国内原则上将保守复位的年龄限于3岁以内(国外<18个月),常规的监测手段依然是X线平片,平片上结构重叠、摄片技术及读片的主观因素对诊断影响较大。DDH复位后髋臼的发育速度与年龄有关,但不成正比。对>18个月的患者放弃保守复位似乎无理由,而“高龄”患儿保守复位中最大的并发症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发生率高。因此,针对18个月-3岁的患儿是否必须进行保守治疗?或复位后效果不佳时是否应及时终止保守复位而改作手术?本研究希望能建立起一系列髋臼和股骨头在正常和DDH患儿中的定性、定量指标,了解股骨头、髋臼的病理变化规律,进而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或手术方式。
材料与方法:
设立病变和正常两组,连续采集02.3-04.6年临床和平片诊断为DDH的患儿为病变组,随机选取因其他原因而行盆腔CT扫描的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无髋关节病史及相应症状体征。以同样条件进行髋关节CT扫描。100KV,100—120MA,扫描层厚2.5mm,从髋臼项至股骨大粗隆行螺旋扫描。随后在机器上进行层厚1.25mm,间隔1mm薄层重建后推至工作站进行3D表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多角度测量等后处理。从形态学上及定量地分析两组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1.发育不良的髋臼形态多变,大致可分为5型。I型:髋臼顶呈犬牙状不规则;Ⅱ型:髋臼顶前上缘发育不良;Ⅲ型:髋臼顶中上部或中后部局限性凹陷;Ⅳ型:弥漫性髋臼顶发育不良;Ⅴ型:髋臼项外侧缘沟形发育异常。其中以髋臼中部和前部发育欠佳常见,分别占34%和28%。完全性髋脱位中髋臼中部发育不良高达43%。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发育不良的髋臼形态不同,有明显显著性差异。2.病变组髋臼容积较正常组变小,有明显显著性差异。3.对44例DDH患儿Salter手术前后进行2D多角度测量显示:股骨颈前倾角(FNA)手术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差值d为负数,说明FNA在手术后有增大的趋向。髋臼轴向前倾角(AA)手术前后差值的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说明手术后髋臼前倾角减小的趋向明显。轴向髋臼指数(AAI)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向髋臼前倾角(LAI)手术前后有明显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的差值亦为负数,提示术后LAI有明显增大,表明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前方覆盖明显改善。
结论:
螺旋CT能直观地显示髋臼的形态及其发育情况,可对DDH患儿股骨头、髋臼作形态学和定量的动态观察,能更好地了解股骨头与髋臼间的各种病理改变,有助于从三维概念出发制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DDH的矫形治疗及随访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