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家的审美观照——以中西小说经典为审视对象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内视艺术,是人类观照和确立自己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以审美的姿态烛照本真的世界,涵养精神的空间,使得人们获得诗意的栖居。由此,文学之美,是人类精神之“真”、“爱”、“善”和“美”的澄明和体现。故,人性之“真”、“爱”之博大、灵魂之“善”和艺术之“美”,则成为了小说家审美观照的四个要点。  人性之“真”,侧重于世界和人性的洞察。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人性之丰富,在于性格的“世态万象”,有限中蕴藏着无限,单一中折射出多样。洞察人性之“真”,要求小说家挖掘性格的“本真性状”,融合和体味人间情愫,方能呈现性格世界的真实面貌。性格之源,在于情感。“爱”之情感,则成为把握关键。对爱的理解和剖视,可以进一步展示人物的性格世界。从“爱”产生的渊源着眼可以发现:“爱”是产生于受难之中的生命意识的相互悲悯和联系,并由自我之“爱”扩展到人类之“爱”。“爱”是分层次的。“爱”是微妙的。从“灵肉相融”的生命之爱到“求情得情”的性灵之“爱”,再到“灵魂交融”的人类之“爱”,作为人类性情的一种希望和救赎,“爱”在不断延伸着自己的内涵,弥补着“有条件”之爱的缺陷。然而,对于小说家来说,只是停留在“爱”的观照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上升到灵魂的境界,把握“善”的情怀。“善”,即灵魂的终极关怀。人,生于世间,难免苦难和磨砺。小说家需要体谅生命、超越处境、敞开无限,方能把握世间万象的真谛,攀登终极关怀的高峰。“美”,是精神性的感性显现,是“真”、“爱”、“善”的灵性交融和澄明。小说家通过艺术直觉,敞开心灵,深入精神,进而达到对本真生命状态的靠近和对精神灵魂的重现。  小说家以他的作品说话。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最重要的,莫过于它所揭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小说家的审美观照,立足于人物的“真”、“爱”、“善”和“美”,从小说家和小说人物的心灵世界出发,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以期对当代小说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实际,以及小说作品的阅读赏析,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现如今,在科学设计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促进了云计算技术也逐渐的趋于完善、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系统技术的有效扩展,这些主要依靠的就是5G移动通信技术,事物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将历史书写纳入言说“故事”的行列,它揭示了历史书写的意识建构特征。从这一层审视文学史,文学史书写是一种叙事行为。文学史文本则是史家意识的具体呈现结果
从《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新辑《洛中纪异录》佚文对嵩山的描写、书名《洛中纪异》之“洛中”与“嵩阳”的地理关系等方面来考辨秦再思号“嵩阳叟”而非“南阳叟”;另外本
“万里寻亲”是传统孝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上,对文学作品中该类型故事的论述则相对分散、片面。笔者以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书写与表达,希望能使读者对明清寻亲文学的故事流变、叙述模式和思想内涵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绪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课题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客观的语料库,以“把N一V”构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形式与意义、描写与解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从构式理论出发对“把N一V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有两种理想。一
期刊
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揭幕之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歌在内容上充满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焕发拓开一代风气的光彩,他既继承了屈骚以来的浪漫主义风格,又能够
作为当今美学的前沿话题,暴力美学似乎成为了一个在文学、绘画和电影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在这些以暴力为题材的电影中,“暴力美学”实际上是将暴力的血腥与丑陋用充满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