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学的研究对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不断转换,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富积累较少,金融市场呈现为买方市场,资金的供给者—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表现为货币理论和政策、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等。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财富积累的增加,金融市场也开始向普通商品市场一样成为一个买方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金融学研究重点又开始转向金融市场、财务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 虽然财务金融从 1950 年代以来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但财务困境确是财务金融领域中相对生僻的课题。对于财务困境研究的文献倒也并非完全鲜见,笔者在正文中的文献综述中作了比较完整的整理。金融学家们在这个领域方面莫衷一是:不仅对于财务困境的定义、成因并无统一的看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困境理论。相对而言,大量的研究财务困境的学术论文集中于财务困境的预测方面,并且基本上都是使用公司的财务指标来进行估计。姑且不论财务指标本身就是财务困境的表现,用事后的表现来预测财务困境本身是否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就是财务指标往往也存在披露时间上一定的滞后性。本文独辟蹊径,从财务困境发生的内在因素出发,考虑资本结构、治理结构这两个影响公司本质特征的指标与财务困境的发生与否的内在联系。 资本结构是财务金融领域中最古老、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课题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 Miller 和 Modigliani 所创立的 MM 理论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以MM 理论为研究的基础,资本结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20 世纪 70 年代后,以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核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突破了 MM 定理研究框架的束缚,开拓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资本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资本结构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 Adam Smith(1776),而 Berle 和 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 Bob Tricker 在 1984 年出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书中,首先论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学界的观点也是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在全球都成为热点。本文从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治理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 I<WP=4>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关系 摘要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文从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财务困境及其相关关系。本文的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回顾、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财务困境概论;第三章分析影响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之一:资本结构,根据金融学界关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有无影响分类阐述了各个理论流派;第四章是关于影响财务困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第五章根据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对两者进行了分析,主要关注与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决定作用;第六章开始转入对中国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公司(企业)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以及和财务困境的关系;第七章专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困境一族进行分析:ST公司进行分析,运用了 Logit 模型分析了 ST 公司和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挑选了 158 个 ST 公司和 158 个可比正常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治理结构存在相关关系。最后一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