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内分泌科门诊DPN患者97例,随机分为依帕司他组(30例)、贝前列素钠组(32例)、依帕司他联合贝前列素钠组(35例),规律使用口服药物治疗1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total symptoms scores,TSS),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改变。结果:1.三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治疗后的T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TSS评分较依帕司他组、贝前列素钠组更低(P<0.05)。3.三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依帕司他联合贝前列素钠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依帕司他、贝前列素钠比较,依帕司他联合贝前列素钠治疗DPN效果最佳。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的细菌产物脂多糖(Iipopolysaccharide,LPS)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炎症的激活。LPS也称为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细菌破解后得以释放。LPS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或NF-κB等诱发慢性炎症反应,从而与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发生相关。研究显示,胰岛β细胞膜亦存在TLR4,并且LPS能通过TLR4与β细胞结合发挥损害作用。2型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长期的血脂异常产生的脂毒性在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所谓的脂毒性是指过量的脂质-主要为过高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facid,FFA)在多个非脂肪组织(包括胰岛β细胞、骨骼肌、肝脏组织等)异位沉积并导致其功能障碍,棕榈酸(palmitate,PA)是游离脂肪酸的重要组成之一。研究显示,棕榈酸一方面通过启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氧化应激、炎症等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等影响β细胞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TLR4结合,通过活化c-JNK或NF-κB等加剧慢性炎症过程损害β细胞。近年来,LPS协同PA对免疫细胞的损伤已有研究,然而两者协同是否通过TLR4对胰岛β细胞损伤,尚未有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观察LPS联合PA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脂多糖联合棕榈酸对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PS(10、50、100、200、500 ng/m L)分别作用INS-1细胞24h,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2)不同浓度的PA(0.1、0.2、0.3、0.4、0.5m M)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胰岛素瘤INS-1细胞24h,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3)PA(0.3m M)联合LPS(50、100、200、500ng/m L)作用于INS-1细胞,MTT测定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4)PA(0.3m M)联合LPS(200ng/m L)作用于INS-1细胞24h,Western-blot测定TLR4及NCDase的表达。结果:(1)不同浓度的LPS作用INS-1细胞24h不影响其凋亡及增殖活性。(2)不同浓度PA分别刺激INS-1细胞24h,0.3m M的PA开始显著抑制INS-1细胞活性(P<0.05)。(3)不同浓度的LPS联合PA作用于INS-1细胞24h,在LPS(200ng/m L)时,显著影响INS-1细胞的凋亡及增殖活性(P<0.05)。(4)INS-1细胞用PA(0.3m M)联合LPS(200ng/m L)处理24h后,TLR4表达增加,NCDase表达下降。结论:脂多糖协同棕榈酸损伤胰岛β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LR4受体,抑制NCDase活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