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学府散文”研究--以北大学者散文为个案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86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诗歌都经历了自身的兴盛时期,但直到八、九十年代之交,“散文热”才风靡文坛,这一状况在90年代之后得到延续,其中学者散文为这一热潮增添了新质。本论文研究的“学府散文”正是学者散文的一部分,只是因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差异而区分出来,“学府散文”不仅具备学者散文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尤其,因为北大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曾经参与建构了中国的新文化走向,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传统,因此,以北大学者散文为个案来研究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发展实绩具有典型意义。   本论文运用思想文化研究与文学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学府散文”的精神样貌,以及高校学者如何以散文的形式参与9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建构。论文既有对整个北大学者散文现状的认识,又有对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力图呈现出“学府散文”的整体样貌和个性特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界定“学府散文”的意义,并分析“学府散文”的成因。第一节界定何谓“学府散文”,并进一步阐释了90年代之后高校学者集知识分子和学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于一身。第二、三、四节分别从散文自身的特性、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和“学府散文”对北大人文传统的一脉承传解析“学府散文”何以在90年代之后大量涌现以及其精神来源。   第二部分从散文的形式层面入手,具体分析“学府散文”在形式上的特色。第一节由语言进入,“学府散文”的语言融合了书卷之“涩”与口语之“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书卷气”。第二节分析“学府散文”的意象,具体表现为以燕园为中心,向其周边文化意象辐射。第三节以金克木和谢冕为例,他们分别将散文“学术化”和“诗化”。   第三部分从散文的内容层面入手,结合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论述“学府散文”的作者如何以散文的方式参与90年代之后的思想文化的建构。第一节从大众对“闲适散文”的选择性接受切入,进而阐释“学府散文”与此龃龉的一面,即其表现出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忧患意识。第二节借学者们的忆人、忆史的散文写作,表达了学者们在对历史书写时的现实反思态度。第三节概括分析置身学府的高校学者在散文中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贴近现实的人间情趣和世俗生趣。   本论文以北大学者散文为研究对象,显示了90年代之后“学府散文”的整体意义及个性特色,并考察了“学府散文”如何参与90年代之后的思想文化建构,从而肯定“学府散文”的文学史和思想文化上的价值。以往研究者对于北大学者散文的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本论文弥补了这一缺憾,并丰富了新时期以来“学府散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曹聚仁在香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关现代文坛的回忆性文章,但碍于种种因素,曹聚仁的创作研究久久才浮出水面,并在近年来逐渐赢得了学界对他
学位
使用能量攻击对MARS 和Rijndael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56,192和128比特密钥的MARS算法,能量攻击的复杂度平均分别为2208,2168 和 2116.对于256,192和128比特密钥的Ri
在TA2钛合金表面预置Ni60合金粉末,利用CO2激光器进行激光熔覆,获得了良好的冶金涂层。采用SEM、EDS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涂层的成分分布和组织结构及硬度分布。结果表明,Ni60
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工具对古代文献进行校理是古汉语研究的基础工作。由吴钢先生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简称《补遗》),除少数篇目为转录他人录文加以标点及已加标
乐器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产物,先民们用独到的智慧观察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用身边的器物模仿天籁之音,历经千万年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一款款美妙、精巧的乐器。通过对乐器名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