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具有沿海优势的重要省份,同时是我国第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为72634.15亿元,成为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的重要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其生态文明水平的建设,寻求用最小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法,对实现山东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明确生态效率的具体含义,从衡量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着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支出加入到生态效率的测算指标体系当中,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首先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山东省整体和各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发现山东省整体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城市间差距较大的现象。其次,按照山东省的地理特性将17个城市分为沿海城市群和非沿海城市群,通过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分析山东省沿海城市群与非沿海城市群的地区差异性,发现无论是从组间还是从组内来看山东省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值均存在严重的差异性。最后,利用核密度函数以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动态分布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生态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状态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动态演变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会有相应的提升,但并不是所有城市生态效率都达到有效状态,各城市间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多数集中,少数差异化严重”的特征。从动态和静态对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分析都表明生态效率水平呈“抱团发展”现象。本文运用全域及局域Moran’s I指数对山东省各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度,得出以下结论:在研究期间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沿海城市群中出现高高集聚的现象,青岛等发达的沿海城市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的发展;在非沿海城市群中存在着低低集聚的现象,省会城市济南的带动作用稍弱,其周边城市的生态效率出现“低低扎堆”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产业结构、科技实力、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运用熵权法测算的金融集聚指标,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产业结构、科技实力、金融集聚对山东省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与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负相关;外资利用对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角度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换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产业结构转变和科技实力因素对山东省生态效率水平存在着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依据山东省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合山东省区域特点和实证分析结果,从城市交流、产业结构转换、科技实力、城镇化发展、金融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加快山东省生态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