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静脉血栓栓塞(VTE)是由血管壁的损伤,血流速度减缓或停止,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的。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近年来,肺栓塞因其发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死亡率高等特点越发被人们重视。目前遗传性蛋白质S缺乏(PSD)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已确立的危险因素。PSD是具有不完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编码蛋白S基因(PROS1)突变或多态性相关,该蛋白S基因共16个外显子,跨越101kb,位于3q11.1。目前国内外已经鉴别出大约200余种PROS1突变引起PS合成或功能的改变。但是,关于蛋白S缺陷症导致肺栓塞的报道并不多见,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行PROS1基因检测的报道较少。目的:通过对蛋白S缺乏合并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PROS1的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诊断,找到突变位点,归纳突变类型。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院自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行肺动脉CTA检查明确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中,其游离蛋白S活性低于50%的患者40例,同时选取游离蛋白S活性为正常的患者2例。收集他们的外周血10ml,室温下离心分离血细胞及血浆,血浆应用原理凝固方法检测游离蛋白S活性,应用ELISA方法检测游离蛋白S定量,总蛋白S定量;血细胞提取DNA,用于PCR扩增和测序。将患者蛋白S缺乏的情况分为3种类型。I型的特征在于患者血液中总PS、游离PS抗原水平及PS活性同等降低(量的减少);II型的特征在于患者血液中PS的功能活性降低,而总的及游离的PS抗原水平仍正常(质的减少);III型的特征在于总PS抗原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而游离PS抗原的水平减少。定位测得的PROS1序列的突变位点,并归纳总结。结果:游离蛋白S活性低于50%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人(45%),女性22人(55%),男性年龄为(54.88±20.42)岁,女性年龄为(56.59±19.09)岁。其中,遗传性蛋白S缺乏分型:I型患者:22人(55%),II型患者:8人(20%),III型患者:4人(10%),不能分型患者:6人(15%)。行PROS1基因扩增和测序,我们在编码序列上发现了21种不同位点的突变,主要分布在2、5、8、10、12、14、16号外显子上。其中15种突变发生氨基酸的改变,5种突变氨基酸未改变,1种突变成终止密码。在非编码序列上我们同样找到了15种不同位点的突变,主要分布在16号外显子上。蛋白S活性正常的患者2例,其中男性1人,年龄为60岁,女性1名,年龄为59岁。在编码序列上发现了15种不同位点的突变,主要分布在2、5、10号外显子上。其中12种突变发生氨基酸的改变,2种突变氨基酸未改变,1种突变成终止密码。在非编码序列上我们同样找到了10种不同位点的突变,主要分布在16号外显子上。2例PS活性正常的患者检测的结果一致,并且在40例PSD患者中均能找到。40例PSD患者与其进行结果相比:8号外显子第86位C全部发生了c.783 C>T(pro261 pro)突变,但是转录的氨基酸仍为脯氨酸(pro)未变。16号外显子第131位A发生了c.2097 A>G(pro 699 pro)突变,同样为同义突变,但是这种突变并未在40例患者中都发生(36/40)。有3例患者12号外显子第32位的G发生了c.1283 G>A(ser 428 asn)突变,导致氨基酸由丝氨酸(ser)突变成天冬酰胺(asn);1例患者12号外显子第140位G发生c.1391 G>A(arg 464 gin)突变,导致氨基酸由精氨酸(arg)突变成谷氨酰胺(gin);1例患者12号外显子第146位T发生c.1397 T>C(val 466 ala)突变,导致氨基酸由缬氨酸(val)突变成丙氨酸(ala)。2例患者14号外显子第2位T发生了c.1590 T>C(asn 530 asn)突变;但是转录的氨基酸仍为天冬酰胺(asn)未变。结论:1、在40例遗传性蛋白S缺乏导致肺栓塞的患者的编码序列上发现了2种不同位点的同义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第86位C全部发生了c.783 C>T(pro 261 pro)突变(40/40),16号外显子第131位A发生了c.2097 A>G(pro 699 pro)突变(36/40),这些突变可能引起PSD的发生。2、我们发现了3例患者发生了c.1283 G>A(ser 428 asn)突变(3/40),1例患者发生c.1391 G>A(arg 464 gin)突变(1/40),1例患者发生c.1397 T>C(val466 ala)突变(1/40),2例患者发生了c.1590 T>C(asn 530 asn)突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