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麦/玉/豆”种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密度(A1:4.5万株·hm-2、A2:9万株·hm-2、A3:13.5万株·hm-2、A4:18万株·hm-2、A5:22.5万株·hm-2)和不同田间配置(B1:行距39cm、2行,B2:行距29cm、3行,B3:行距23cm、4行条件下)对套作大豆的部分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处理对大豆株高的影响显著,密度变化对大豆植株节数、分枝数、子叶节长度影响极显著。大豆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分枝数随密度增加而递减。在不同田间配置下,株高随行距的减小而增加,而茎粗、分枝数随行距的减小而减小。不同田间配置对节数、子叶节长度的影响则不显著。2.在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下,植株群体SPAD值变化趋势一致,整个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在R6时期,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LAI、LAD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田间配置下,各个处理的LAI、LAD值均以行距29cm(B2处理)最大。3.不同密度处理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M”形曲线变化,分别在R5、R6期达到峰值,此期含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田间配置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叶、茎分别在R5、R6时期达到峰值,且其含量随着行距的减小而减小。叶片的含氮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4.在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条件下,大豆植株叶、茎干重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均在R6期达到锋值。叶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田间配置下,叶、茎干重有随着行距的减小而减小,差异极显著(F=53.641**)。在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条件下,大豆植株荚干重在整个生育期内表现为指数变化趋势,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而减小。5.不同密度处理下,在V3期,大豆植株叶片干物质分配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干物质分配率峰值出现在R5期,而不同田间配置下,叶片干物质分配率表现为随行距的减小而增加,各处理茎分配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出现在R1期。随着大豆叶片、茎秆积累光合物向荚输送,荚干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数不断增加。不同密度处理下,大豆成熟期荚干物质分配率最高的为18万株·hm-2(A4处理);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成熟期荚干物质分配率以行距29cm(B2处理)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植株叶片转化率和输出率都高于茎,且随着密度的增加,干物质转化率和输出率都有减小的趋势,而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茎杆和叶片转化率和输出率均表现为:B2>B1>B3。6.通过对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其结果表现为:在雅安试验点: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因子中,大豆密度因子(F=27.69**>密度*田间配置(F=1.88)>田间配置(F=0.28)。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A1>A5>A4>A3>A2,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以4.5万株·hm-2(A1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四个处理。在射洪试验点: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因子中,大豆密度(F=6.298**)>大豆田间配置(F=3.369)>密度*田间配置(F=0.825)。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其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A1>A5>A4>A3>A2,与雅安试验点规律一致。不同田间配置下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在雅安试验点:影响大豆籽粒脂肪含量的因子中,密度(F=10.16**)>田间配置(F=7.17*)>密度*田间配置(F=2.58)。在射洪试验点:密度(F=18.68**)>密度*田间配置(F=4.84*)>田间配置(F=0.67)。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脂肪含量表现为:A1>A2>A3>A4>A5。A1处理极显著高于除A2的其它三个处理,不同田间配置处理下,大豆脂肪含量表现为:B1>B2>B3。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通过对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处理下,产量构成因素中结实荚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每荚粒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小。而百粒重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说明适宜的群体密度和田间配置,具有较好的结实荚数和每荚粒数,更易获得高产。而在影响大豆产量的因子中,密度>田间配置>密度*田间配置。不同密度下,大豆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继续增加时,产量开始下降。而不同田间配置下,当行距缩小时,产量随之减小。在本实验中雅安试验点产量最佳组合为:A282(2471.47kg·hm-2),最差为A583(921.79 kg·hm-2)。射洪试验点最佳组合为A3B1(2475.89kg·hm-2),最差为A181(1167.89 kg·hm-2)。因此,就套作条件下贡选1号的种植密度在以雅安为代表的四川盆周山区,应该以中低密度9万株·hm-2(A2处理)种植能获得高产;而在以射洪为代表的川中丘区,应该以较高密度13.5万株·hm-2(A3处理)种植能获得较高产量。而在田间配置方面,雅安和射洪点试验都以39cm(B1处理)的行距配置下能获得产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