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态的、稳定的、恒久的传统建筑之特点早已不能反映当下时代文化与精神需求。在数字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建筑脱离了横平竖直、纯粹同一的欧几里德式空间模式,转而呈现出一种更具有张力和爆发力的复杂、动态、模糊的非线性形态特征。面对着这些奇幻的非线性建筑形态,笔者开始思索其背后的设计方法。当代建筑形态向非线性化转变后,形态设计存在着哪些生成方式?各自具有怎样的思维基础和设计原理?这些生成方式将会有何种发展趋势?本文尝试从建筑形态向非线性化转变的现象入手,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方式进行解读与剖析,发现各种方法的基本思维以及所包含的内涵意蕴,同时也对这些生成方式进行勇敢的反思,以预测其发展动向。文章第二章结合社会、科学和哲学等时代背景,分析了建筑形态在新生存语境下、新认识思维下和新生成方式下的非线性化转变特征。这也是后面章节关于各种生成方式的思维和内涵分析的基本前提。笔者对当代非线性语汇下的建筑形态的生成方式进行了两种基本分类,即基于形态结果的视觉表达方式和基于营造过程的形态生成方式。文章第三章主要阐述基于形态结果的视觉表达方式,提出了“所视即所得”的观点。笔者归纳了四种创作方法并进行分析:即直觉式的草图构思、外在环境元素的灵感借鉴、向自然形态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图解表达。文章第四章主要阐述基于营造过程的形态生成方式,在其思维基础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方法并进行分析:即思维概念的理解再现、场地环境的形态融合以及基于参数设计的形态生成。笔者对非线性语汇下的建筑形态生成方式也进行了适当的反思与批判,提出了如下观点:非线性语汇与建筑形态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过程,但是就目前建筑领域的现状来看,非线性建筑形态的设计方式还呈现出一种混沌的局面。笔者相信,当前的混乱是通往再次有序的必经之路,同时,建筑师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的关注将会从“建筑可以成为什么”的兴奋中回归到“建筑形态到底如何给与观者感知和体验”的理智机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