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经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按照研究的地域广度,交通运输走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或国际交通运输走廊、区域交通运输走廊和城市交通运输走廊。本论文将研究范围界定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客流密集的“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客运走廊,这对于我国构建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环保生态的区域快速客运交通系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走廊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研究意义。 论文首先立足于多学科的交叉层面,对交通运输走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运输走廊的内涵和技术经济特征。将交通运输走廊系统看作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从全新的视角对运输走廊系统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运输走廊系统形成的DS模型,从理论层次上揭示运输走廊的形成机理。运用自组织理论,将交通运输走廊系统看作一个自身具有独立内在构成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有机体”,在微观层次上提出四阶段TCLC模型来描述运输走廊个体演化的轨迹;在宏观层次上对运输走廊系统的主要演化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从理论上对运输走廊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的规律进行了抽象提升,尽可能实现了交通运输走廊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性描述的创新,为后续区域客运走廊的分析研究准备了理论基础。 结合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区域客运面临的挑战,以协调客运走廊内部各种运输方式的关系,协调交通运输走廊与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目标,交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段,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城市群的区域客运走廊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研究。 对区域客运走廊系统进行了层次分析,描述了其构成要素。引入熵的概念,定义了运量结构熵、运量结构演化熵来阐述区域客运走廊的运量结构状态和演化过程。在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发展状态剖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群客流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是对区域客运走廊的内部构成要素——要素流的分析。基于地区性的共城市化现象,根据四阶段预测法,提出了区域客运走廊客流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结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广州至珠海段(含中山至江门)客流预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