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生素D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并且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来发挥重要的作用。1,25(OH)2D是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通过与VDR相结合而发挥作用。近年来人们对维生素D以及VDR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广泛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与糖尿病,抑郁症,骨质疏松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所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维生素D与代谢类疾病和神经类疾病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针对糖尿病和重度抑郁症(MDD)的研究。我们对Ⅱ型糖尿病(T2D)患者和MDD患者中的维生素D浓度以及基因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一)多数研究结果都显示了糖尿病中T1D和T2D患者中的维生素D的含量比对照组健康人中的含量低。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就是对现有的所得到的信息和文献进行总结,进而可以得到T1D和T2D患者中维生素D浓度与对照组中的比较关系。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所有相关数据库的资料进行检索并筛选,进而得到了12篇关于T1D包括2003个病例和1882个对照的文献以及11篇关于T2D包括2236个病例和2438个对照的文献,共22篇并将它们纳入我们的Meta分析中。利用相关软件进行Meta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对于T1D的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为-0.70(-1.02–0.37),并且在T1D患者中我们还做了一个年龄亚组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当年龄小于或等于14岁时,对于T1D的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为-1.04(-1.55--0.53),当年龄大于14岁时,对于T1D的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为-0.10(-0.48-0.27),表明年龄较小时患病者中的维生素D水平比健康人含量更低;对于T2D的合并的标准化均数差SMD(95%CI)为-0.58(-1.16--0.00)。表明在T1D和T2D的病人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对照组健康人中的含量低。(二)大量研究表明,T2D与MDD之间的关联是双向的,T2D的存在会增加得MDD的风险,同样对MDD的不合理的治疗也会引发T2D。现今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病人的比例很高。T2D和MDD病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与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神经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筛选,得到了34篇抑郁症患者中患糖尿病风险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到结果OR=1.36,95%CI=1.21-1.50,并且对这34篇文献再进一步进行性别亚组分析发现,在女性中OR=1.39,95%CI=1.20-1.58,在男性中OR=1.65,95%CI=1.47-1.83,分析得知抑郁症患者中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在分析糖尿病患者中患抑郁症的风险的研究中,我们一共检索出2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到的结果为OR=1.34,95%CI=1.20-1.49,这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比较高。因此分析发现,T2D和MDD之间确实存在双向关联。(三)同时对T2D和MDD的重叠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对这两种疾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T2D与MDD的重叠SNP位点进行鉴定,然后进行功能富集性分析。我们确定了有496个重叠的SNPs与T2D和MDD有关,进一步进行功能富集性分析观察到共有61条KEGG通路,主要包括免疫应答反应(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T细胞受体信号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信号传导(MARK信号传导,Wnt信号传导),脂质代谢,以及几个癌症相关的疾病。(四)维生素D的一些生物学功能主要是通过维生素D活性分子1,25(OH)2D与VDR结合来实现,从而引起VDR的构象发生变化和磷酸化,从而使VDR转变为活性形式,发挥生物学作用。因此我们猜测VDR的基因多态性与T2D和MDD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故而我们又做了VDR多态性和T2D的Meta分析。最后有12篇文献纳入了Meta分析中。结果显示T2D患者中VDR多态性基因ApaI的A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低(OR=0.96,95%CI=0.88-1.06),而Bsm I Taq I和Fok I的B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和F等位基因对T2D的发病率没有影响,结果分别为(OR=0.99,95%CI=0.92-1.06;OR=0.99,95%CI=0.92-1.07;OR=1.00,95%CI=0.91-1.10)。由于VDR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的研究较少,我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但我们通过相关报道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海马区VDR的表达的减少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于T2D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