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资本理论,自此引发广泛的研究讨论。进入文化消费兴盛、文化产业事业迅速发展、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凸显的二十一世纪,文化资本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化资本理论是布尔迪厄从关系思维层面上出发,重新认识社会和个体的重要视角。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文化资本是文化场域积累的劳动,蕴含于个体身上,作用于社会结构之中。本文从理论溯源、机制架构、实践运用、社会意义四个方面研究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文艺社会学意义。第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要素溯源,主要沿着资本理论和文化内涵两条线索回溯文化得以成为资本、文化资本得以出现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不同于中国古代社会将资本等同于生财本钱的观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发现了资本的逐利性特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层逻辑中挖掘出资本的增殖属性及由此携带的支配性,发现了资本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双重异化。受马克思资本理论、现象学、结构主义等影响,布尔迪厄遵循实践原则,建立了以资本、场域、习性为要素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中西方关于文化丰富内涵的多种定义和马克思的文化观、文化批判,为布尔迪厄从资本角度解读文化提供了背景基础。第二,文化资本理论的机制架构,主要阐述了文化资本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这两大脉络。区隔性、继承性、转化性是文化资本区别于其他类型资本的突出特征,而资本与场域、习性、符号的多重缠绕则分别为文化资本实在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主客观环境、实践导向和操作原则。第三,文化资本理论的实践运用。布尔迪厄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法国的社会阶层关系、文学场的斗争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为我们从文化和社会层面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文化权威的确立、文学经典的建构和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切入方式。第四,文化资本理论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启示。面对当下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种种现状,都能从文化资本理论中恰当地汲取所需经验。从具体化文化资本角度出发,一是提高作为文化消费者的个体文化趣味和审美鉴赏能力;二是促进作为文化建设者的知识分子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从客观化文化资本角度出发,一是重新发现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重现经典“光晕”;二是以新视角解读、改编文学经典,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再阐释。从体制化文化资本的角度出发,一是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加快完善保障知识分子的诸如知识产权、文化专利、创新思想等易被损害的文化资本的相关政策。站在文艺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意在通过借鉴文化资本的理论架构和运行逻辑,来研究中国社会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本实践,进而对当下社会文化建设有所启示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