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绿洲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能量水分交换和边界层过程观测与理论研究”(JTEXP)实验期间的温度、水汽、气压和风场探空廓线数据作为模式初始场,以及复杂地形上的高分辨率边界层数值模式BLASIUS(Boundary layer Above Stationary,Inhomogeneous Uneven Surface),通过一系列的理想数值试验,从热力和动力作用影响绿洲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植被类型、数值试验初始时刻的沙漠与绿洲之间平均地表温度差值(后文统一称为地表温差)、浮力频率(Brunt–V?is?l?frequency)、地形以及背景风速等因子对绿洲效应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利用金塔实验中8月3日的10:00的GPS探空数据作为BLASIUS模式的初始场进行植被类型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五种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对绿洲效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为农作物时潜热通量相较于其他植被类型大,感热通量小,绿洲效应强,植被类型为灌木与多年生地被植物时潜热通量相较于其他类型小,感热通量大,绿洲效应弱,影响时间短。同时,“冷岛”和“湿岛”的强度较强时,影响范围可延伸到绿洲周边的沙漠区,强度越强影响范围越大,沙漠区也会受到冷湿空气的影响,这有利于沙漠向绿洲的演变过程;在模式初始时刻改变沙漠与绿洲之间的平均地表温度差,结果显示绿洲上“冷岛”在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500 m高度以下,“湿岛”在垂直方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50 m高度以下。地表温差改变后“湿岛”在三维结构上的表现存在变化,并且较“冷岛”的变化滞后约一个小时。将地表温差从1 K增大到6 K后,绿洲上“冷岛”的宽度增加,“湿岛”的高度降低了70 m左右;在沙漠绿洲的温度差异驱动的局地环流中,绿洲上空以稳定层结为主,被下沉气流控制。在改变稳定度的理想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增大浮力频率,绿洲上的上升气流增多,下沉区的高度降低,1.5 km高度以上沙漠上的上升气流垂直速度增大。(2)讨论地形配置和背景风速两个动力因素对绿洲效应的影响。试验同样采用金塔试验的观测数据作为初始场。试验设计了三种地形配置讨论绿洲效应在不同下垫面上的表现,结果显示,山谷引起的局地环流与沙漠绿洲引起的局地环流同向时,山谷绿洲的绿洲效应增强。模拟区域内山谷区域内较山坡“冷”和“湿”的现象的持续时间小于绿洲“冷岛”和“湿岛”现象,但是山谷较“冷”较“湿”的现象的影响高度大于绿洲的影响高度;当背景风场为静风场且在平地地形条件下,绿洲两侧的绿洲-沙漠次级环流对称性较好,靠近绿洲的沙漠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速度均大于其他区域。在有地形条件下,增大背景风速,形成的绿洲-沙漠环流的对称性减弱,较强的上升流位于风场上游的绿洲低空。同时随着风速增大,风场上游的次级环流中心高度降低,风场下游的次级环流中心高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