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河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代表作。奈保尔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第三世界的纪录者和代言人。《大河湾》是奈保尔以文学的方式纪录其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揭露了新独立的后殖民国家的种种现实问题,表现了奈保尔对后殖民国家进行自我建设过程的思考。在文学批评领域,大多数人把对《大河湾》的批评集中在了文化批评,解析奈保尔的文化身份,较少有人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本文拟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流通”、“颠覆”和“抑制”三个重要概念来解读奈保尔的一部纪录式小说《大河湾》,分析以一个新独立的后殖民国家为代表的非洲丛林形象的变更。本论文一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小说《大河湾》和奈保尔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并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大河湾》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出现背景、代表人物、重要概念以及其对《大河湾》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章探讨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萨林姆与奈保尔、大人物与蒙博托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西方后殖民移民代表在非洲的境遇,以此揭示该小说创作的现实性与虚构性。第四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丛林中的混乱世界,即“去殖民化”理想的颠覆:丛林中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腐败不堪的政府机构和混乱的男女关系。第五章通过讲述新领地建设的兴起与失败,土著人扎贝思尝试走出丛林与现代世界接触、再因政治动乱退回丛林,以及非洲新秀费迪南的成长与醒悟,所有这些都暗示了“非洲希望的抑制”。最后为结论部分,先是总结回顾了前五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阐述了小说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层政治原因。本文通过反复研读文本、追溯历史,探讨小说文本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从而揭露小说人物遭受苦难的原因,进而警醒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