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分权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增长不足与治理效率低下的普遍手段,但财政分权的效应,尤其是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的影响效应仍是一个具有理论争议、有待实证研究的领域。本文在批判性借鉴国内外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相应的研究假设;剖析了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进程与地方政府规模变动的基本轨迹,建立了财政分权影响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的计量经济模型,并运用1997-2012年和199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就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探讨。本文在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制度、供求关系与社会因素在内的、考察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关系的概念模型。其中,制度因素包括财政分权、财政依赖度与民族因素;供求因素包括政治锦标赛、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人口增速、规模经济、公共服务需求、市场化与城市化等;社会因素包括失业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发展历程与地方政府规模变动状况的系统分析表明,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高度集中、财政包干和分税管理三个时期,逐步形成了财政分权的制度化模式。纵向不平衡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显著特征。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效应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对地方政府规模产生了显著扩大效应,支持了沃利斯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大效应会显著减小,在中西部地区则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财政依赖度的增加将显著扩大地方政府规模,为共谋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提供了实证支持;西部地区的财政依赖度对地方政府规模的正向影响要显著高于中部地区,西部与东部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竞争度的加剧将对地方政府规模产生显著的扩大效应;与西部地区相比,这一扩张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但中西部地区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财政分权会对地方政府教育与基本建设支出规模影响效应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财政分权的提升,会引发地方教育支出规模的缩减和基本建设支出规模的扩大,造成地方支出结构的扭曲。并且,这一扭曲作用在西部地区要显著强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则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财政依赖度会对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产生显著的扩大效应,而对地方教育支出不存在显著影响。与西部地区相比,财政依赖度对基本建设支出规模的扩张效应在东部更加明显,中西部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建议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需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提升地方财政自给度,实现财权事权统一;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地方政府责任;严格预算约束制度,规范政府财政行为;改革官员考核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