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马钱子碱、5-氟尿嘧啶以及两种药物联合在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上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肝癌提供一定的基础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马钱子碱、5-氟尿嘧啶以及两者联合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Calcusyn软件科学的评价马钱子碱联合5-氟尿嘧啶的联合效应,计算两种药物在不同浓度下的联合指数。2.采用AO/EB双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马钱子碱、5-氟尿嘧啶以及两者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量化细胞的凋亡率。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马钱子碱、5-氟尿嘧啶以及两者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后,细胞内Fas、FasL、FADD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MTT结果显示马钱子碱、5-氟尿嘧啶单独作用于HepG2细胞后,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两种药物联合作用于HepG2细胞后,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单加药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专业分析药物联合效应的Calcusyn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多种浓度下两种药物的联合指数均小于1,说明两种药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2.AO/EB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为正常梭形的绿色细胞;100μg/mL马钱子碱组中可见部分凋亡细胞,呈现高度浓缩的绿色荧光或者部分细胞核变为橙红色。40μg/mL5-氟尿嘧啶组中出现的凋亡细胞多于马钱子碱组,细胞中出现染色质断裂和凋亡小体。100μg/m L马钱子碱+40μg/mL 5-氟尿嘧啶联合组中出现的橙红色凋亡细胞较单用药组明显增多,整个视野几乎均为橙红色细胞。3.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的总凋亡率为(7.13±0.48)%;100μg/m L马钱子碱组的总凋亡率为(19.69±3.25)%,40μg/m L 5-氟尿嘧啶组中的凋亡率上升至(27.74±1.76)%,然而联合组100μg/mL马钱子碱+40μg/mL 5-氟尿嘧啶的总凋亡率为(55.49±3.47)%,明显高于单加药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药物可以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马钱子碱组的Fas、FasL和FADD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氟尿嘧啶组的Fas,FasL和FADD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相对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组的Fas、FasL和FADD基因的表达水平较5-氟尿嘧啶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是5-氟尿嘧啶单作用组的基因表达水平的1.56、1.62、2.60倍。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马钱子碱组的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氟尿嘧啶组的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的Fas蛋白、FasL蛋白较5-氟尿嘧啶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是5-氟尿嘧啶单作用组的1.606、1.600倍。结论:本研究通过马钱子碱与5-氟尿嘧啶联合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发现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两种药物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且通过作用于Fas/FasL途径诱导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肝癌的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为以后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