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坐骨神经夹伤后大鼠腓肠肌的蛋白质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失神经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及更好的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提取大鼠腓肠肌总蛋白,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IEF)和第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总蛋白,Bio-SafeTM Commassie染色,GS-800密度扫描仪获取图像,并测量了凝胶蛋白斑点的在IEF和SDS-PAGE方向上的位置偏差。利用PDQuest软件对凝胶图像进行分析,以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胶内酶解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蛋白质点。结果通过软件分析发现,不同凝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偏差为(0.49±0.44)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0.51±0.44)mm。坐骨神经夹伤后不同时间腓肠肌组织中有61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p<0.05),其中有16个点发生稳定而显著的(p<0.01)变化,其中11个蛋白在坐骨神经夹伤后1w或2w内表达逐渐下降,在随后的观察时间内其表达又逐渐上升;5个蛋白在坐骨神经夹伤后1w时表达上升,随后表达又渐渐下降。通过质谱分析并进行网上数据库搜索匹配,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包括收缩相关蛋白(原肌球蛋白β链、肌球蛋白重链(ⅡX/ⅡB)等)、代谢相关蛋白(肌酸激酶、β烯醇(化)酶等)、分子伴侣(Alpha B-晶状体蛋白)、骨架蛋白(核纤层蛋白)以及其它蛋白(信号肽肽酶样蛋白-3等)。结论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骨骼肌蛋白样品取得了很高的分辨率,腓肠肌在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过程中一些蛋白发生了暂时性的表达变化,失神经后表达下调蛋白可能与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相关,而表达上调蛋白则可能与肌萎缩的发生过程相关。同时这些数据可为失神经肌萎缩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