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近代以来已经经历了主体性原则的建立与反主体性思潮滥觞两大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应该有新的突破,从国外学术前沿动态看,重建主体性问题已经纳入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阈,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版的几部新作先后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主体性问题。本雅明对主体性问题也很关注,但国内研究界对此并未重视,几乎没有相关的专门研究。瓦尔特·本雅明是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交叉点上的思想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重建主体性的要求,但他已经开始对启蒙理性建构的主体进行批判反思;同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不同,本雅明既具有一定的反主体性倾向,又一直在喧嚣的物化时代笨拙地寻找着主体位置,努力在理性极权无所不在的现代性“废墟”中寻找主体救赎的希望。以审美的方式重建人的主体性是本雅明论著中的一个潜在主题,把这个主题挖掘出来,可以一定程度上把握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本质所在,对当下重建主体性研究提供有益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代性危机。本雅明重建的主体其实是审美主体,同启蒙话语建构的理性主体大相径庭,这样的审美主体不是抽象的、追求普遍“真理”的理性思维主体,而是有着具体的生存空间、具体的生命感受,以审美的方式体验人生,寻求物我相融的理想审美生存状态的主体。对于本雅明来说,人的主体性不仅在于寻找真,更在于体验美与创造美,这是人的救赎之途。这样的审美主体以一种反智思维模式对抗启蒙理性,追求神性、理性、感性的融合统一。这样的审美主体不同于后现代主义描述的无意义、无追求的死亡的主体,虽然不再是世界的主宰,但依然保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批判精神,不放弃自我救赎的希望。本雅明不仅从哲学思辨出发,还从艺术直觉、生活体验出发,把社会批判、哲学思考、美学感悟融为一体。他对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有深刻的认知,他对阿多诺、布洛赫、利奥塔、伊格尔顿、哈贝马斯等思想家都产生重要影响,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对处于同样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也是极有吸引力的。对于中国学界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本雅明理论的现实意义,应该尽量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形而上考察。本雅明美学思想研究应该纳入中国语境下,注意辨析中国学者在何种角度、何种程度上接受本雅明的理论,这一接受过程折射出的中国问题,以此寻找文化整合的最佳途径,真正彰显本雅明思想的理论价值,挖掘出本雅明理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