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是微量元素迁移的结果和体现,研究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迁移的关系可以揭示微量元素的迁移规律,为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管理和水土环境质量演变预测提供依据。本论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微量元素分布与迁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小流域微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全量微量元素含量与母质接近,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母质;该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接近,与陕西土壤、中国土壤和世界土壤差异较大。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以全量最小,有效态最大,吸附态居中。土壤微量元素的水平分布和剖面分布随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差异很大。 2. 坡度和坡长是影响黄土沟壑区坡面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且坡地类型、坡位和土层深度对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小流域沟底溪流沉积物全量微量元素显著低于沟道土壤,吸附态微量元素显著高于沟道土壤。沿沟道走向,不同层次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呈增加趋势,沟头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微量元素逐渐向沟尾部迁移并富集,其迁移能力也逐渐增加。 3. 土壤中铁、锌和铜主要存在于矿物态中,锰主要存在于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矿物态,而且其含量相近。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微量元素在剖面上逐渐降低,氧化物结合态和矿物态微量元素在剖面变化不大。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因为改变了土壤的水热运行过程、生物循环过程和成土过程而显著影响土壤剖面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 4.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微量元素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并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全锰和吸附态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其余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各形态微量元素均表现出近距离正相关和远距离负相关,甚至更远距离正相关,而且在135 度方向的自相关对其在流域范围内空间自相关贡献最大。微量元素与pH、有机质之间的协Kriging 或对数协Kriging 法可以较好地估计小流域范围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序贯高斯条件模拟技术可以实现小流域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条件模拟。 5. 基于坡面分布特征的微量元素水平迁移指标可以表征坡面土壤、沟道土壤和流域不同景观单元土壤微量元素的迁移特征,基于土壤全量、有效态和吸附态微量元素的剖面迁移因子可以表征微量元素的剖面迁移特征。微量元素水平迁移指数和剖面迁移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下土壤微量元素的迁移特征。 本研究表明,在黄土沟壑区,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微量元素分布与迁移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这些环境单元下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其迁移规律,从而为预测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微量养分流失和水土环境质量演变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农田生态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控制系统双重影响下构建而成的复杂系统,良好的配置结构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置条件。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M/S)为研究对象,玉米
逆境条件(如干旱、盐、重金属镉和UV-B辐射等)对于小麦的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开展如何缓解逆境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生理影响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了紫外线(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