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古城地方特色显著,文化积淀深厚。许多传统建筑的外观形象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它们是城市“灵魂”的组成部分,是铸就城市人文特色与个性特征的重要元素。对这部分文脉的把握与延续关系到城市个性气质的塑造,品味的提升。 建立在对泉州传统建筑背景的认识和把握及与其它建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以建构性为起点、支撑点,从理性的角度解读泉州传统建筑形象。文章提取了三类常见设计手法。这三类手法通过各自要素运用在民居中形成理性序列。三要素为阴影、错落、单元。这三个要素并不特别,特别的是它们被使用的频率、被组织的方式及所产生的作用。三要素分别形成的三个具有理性秩序的完整序列为官式大厝复杂的建筑形象确立了理性框架,避免了建筑形式的混乱无序。同时,文章对地方审美理念(对韵律感及室外小尺度的喜好)作了论述,为三类手法的发展寻求理念脉络。 之后,文章以三类手法为主线,从建筑交接关系、建筑墙面处理、建筑细部处理等几方面分析了三类手法在寺庙(文庙、开元寺、承天寺)、骑楼、洋楼中的运用,从中不仅表明三类手法的广泛运用,也体现了三类手法的丰富变化,为它的进一步发展传承作些理论分析。 最后,文章结合泉州城区中部分已建的现代建筑总结归纳了三类手法的基本作用、扩展作用。在文章的结束部分,笔者谈到了建筑艺术的原创性问题,并以一幢或许只是舞台布景却能感性而深刻地演绎了现代人对西藏文化理解的西藏农庄建筑作为文章的结语,以此表明笔者对带有浓郁地域性并且富于原创性的建筑作品的诚挚喜好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