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炔氢氯化制氯乙烯无汞催化剂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tu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工业上,乙炔法生产氯乙烯过程仍依靠氯化汞催化剂,然而,氯化汞高毒,在反应条件下易被还原成金属态汞导致挥发,为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中国大量应用乙炔法生产氯乙烯的国情下,汞催化剂的替代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围绕这个问题,开发了两种无金属的非汞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氯乙烯选择性,以及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对碳氮基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进行了前期探索,尤其放大制备和反应性能的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了不同非金属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失活原因,开发了简单的再生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氮掺杂的碳催化剂的研制。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热聚合和高温氨化制备所得。催化剂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和高的氮掺杂量(10 wt. %以上)。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能力,在给定反应条件下,乙炔转化率可达80-90%以上,氯乙烯的选择性95%左右;催化剂在200℃稳定反应300 h以上,反应至600 h其转化率下降至85%;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为积碳,可以通过在较低温度下(300℃)空气中焙烧,再转移至氨气中焙烧(450℃)实现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初始转化率80%以上(所用失活催化剂的活性降低至10%以下);2.催化剂在企业工况下的性能。在同样乙炔空速条件下,通过提高催化剂装填量,可增加反应气体线速度,减少外扩散阻力,提高催化性能。在较高线速度条件下,反应温度可适当降低,在维持催化活性的前提下减缓反应积碳,延长催化剂稳定性。通过降低反应温度至180℃,提高催化剂装填量,其稳定性可延长至900 h,期间无显著失活现象;3.多孔氮化硼p-BN催化剂的研制。(1)材料制备和结构:以硼酸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高温反应获得多孔氮化硼,该材料呈六方氮化硼结构,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微孔和介孔),丰富缺陷和边界;(2)催化性能: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在280℃时乙炔转化率可达99%,氯乙烯选择性99%,连续反应1000 h左右失活较为缓慢,乙炔转化率缓慢降至95%,综合性能优于碳氮材料;(3)催化作用机理及失活原理和再生:研究发现催化剂失活原因为积碳;积碳可通过在较低温度的空气气氛中烧除,烧除积碳后的材料在氨气气氛高温活化后可实现再生。结合DFT计算,发现氮化硼的扶手椅边界具有催化活性,反应遵循Eley-Rideal反应机制,通过吸附活化乙炔实现催化活化;通过动力学模拟,提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其过程可能涉及一个类似碳正离子的中间物种的形成。
其他文献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应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是当前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文章以苏州官渎里立交景观工程为例.通过在城市绿地中运用因地
颈动脉体是重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中PO2、PCO2和pH值的变化,对维持低氧下的内环境稳定和细胞的正常氧合作用非常重要.颈动脉体表达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这些神经
朋友出国回来送我一条价值百元的腰带,忽然有一天,皮带扣子的螺丝不知怎么弄掉了。问遍小摊也没能修上,只好换下放在家中,一条挺不错的腰带就这样可惜了。当时心里就想,如果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竣工验收是指工程完工后,在交付业主组织竣工验收前,由监理单位预先组织的工程验收,也叫做初验。因此监理单位对竣工验收工作应予以足够重视。然而,目前在工程监理的实际工作中,对
<正> 李某,男,34岁。■急性牙髓炎患者,■开髓放樟脑酚棉球引流,2天后复诊,去樟脑酚,上失活剂丁香油氧化锌膏暂封。二小时后病人出现上下唇水肿发痒,继而面部出现少量散在红
随着移动互联、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虚拟培训平台,对提升全员素质和实现全员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通过介绍平台的建设,分析硬件结构和虚拟培训软件的流程,为解决安全生产与员工培训造成的工学矛盾提供方法,从而降低安全风险,提升培训效果。
夏是春的延续,春的发展。大自然从“二月初惊见草芽”到“万般红紫斗芳菲”;从“微雨洒芳尘,酿造可人春色”到“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是春的一个发展过程。从“暮春三月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分析精度的不断提高,大量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被逐步建立并应用于各地质过程研究中。从太阳系起源和星云演化到地球形成和演化,再到微生物的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建筑业的发展,我国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流建筑,高层建筑的规模逐渐扩大要求建筑在科技含量上的提高,尤其是在对住户安全的保障方面。高层建筑中的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