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致走过了八年的历程。八年来,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发展。各级各类人员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后勤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打破了后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后勤社会化改革更是功不可没,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与此同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各地各高校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改革的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思路日益清晰,这一切,都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化后勤。这个理想的提出是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等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服务行业服务单位;必须注意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应该是一个特定的或特殊的群体;必须承认,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保障的内容并非件件桩桩都能交给社会机制去承担,现实就是这样严峻地客观存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无法回避和绕开这个现实。为此,笔者提出“亚社会”的视角,希望能够对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和管理的实际进行客观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并为下一步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方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面对客观现实,认认真真地处理好每一个问题,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