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加强了中国与新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其中备受瞩目的是CAFTA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双边的贸易在之前签订的合作框架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中国在这一环境驱动下成为了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成为了中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此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深化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开创中国与东盟发展新的“钻石十年”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和结构的潜力及影响因素,对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和提升贸易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由贸易的相关理论,并具体分析了当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状况和特点,发现双边贸易取得重大成就,商品关税几乎降到零,贸易量不断创新高,贸易商品结构出现互补性和竞争性并存的现象。随后,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别从贸易规模和结构的角度测算中国与东盟六国的贸易效率,并运用一步法分析影响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1)影响因素:经济规模、人口、距离、华人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核心因素,关税、清关手续、运输的便利化程度、货币自由度、政治领海争端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贸易的效率。(2)贸易效率:从国别分析,中国与东盟六国的贸易效率差异性较大,中国对东盟出口效率高的国家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新加坡,而对菲律宾的出口效率极低。中国对东盟进口效率高的国家是新加坡和泰国,而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进口效率都较低。从结构分析,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商品效率高的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产品,而中国对东盟进口商品效率高的集中在中技术加工产品和电子电力产品,其余进出口商品结构效率都比较低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最后本文针对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存在贸易规模和结构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双边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建设、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产品差异化发展、加强政治文化交流合作、有效解决领海争端等对策来拓展中国东盟双边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