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根据2015年至2017年在丹巴县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实际,结合历年防灾预案、汛期排查、地质灾害详查、应急排查等工作和基础资料,以2017年年底统计在册的283条泥石流隐患点为基础数据,对全县泥石流灾害的各类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成灾机理等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丹巴县区域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县域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域共发育大金川河、小金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大渡河五条河流,主河两侧支沟极其发育。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人地矛盾突出、人类工程活动非常强烈。通过对丹巴县现有283处泥石流灾害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分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丹巴县泥石流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在地段上及时段上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等特点,泥石流灾害多发于5-9月份的夜间、具有群发性。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对丹巴县泥石流灾害的控制和影响。丹巴县高山峡谷的特殊地形地貌地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侵蚀剥蚀高山、中高山峡谷是县域泥石流发育的主要地形地貌环境。降雨是丹巴县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并诱发泥石流灾害呈上升趋势。丹巴县泥石流灾害多与其它灾害复合共生,并形成灾害连,斜坡类地质灾害不仅为泥石流提供充足物源,同时易造成堵沟,对泥石流产生放大效应。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丹巴县泥石流灾害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丹巴县95%泥石流灾害现状多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现状稳定和基本稳定的泥石流共计217处、占总数的76.7%,泥石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大多趋向不稳定(高易发)。因此,加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的,防治工作应分重点、分批次有序开展,尤其要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并创新监测预警方法(如烟花预警等),治理工程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加强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从根本上实现泥石流灾害治理。总之,根据对丹巴县泥石流灾害的分析研究,认识到该县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的一些结论和建议对丹巴县今后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