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动画是动画片中非常明显的类型,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概念一直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本文旨在回答什么是(不是)教育动画的问题,即教育动画的本体问题。教育动画能够称其为教育动画,有三个条件:第一,作品具有能被感受到的教育意图,即创作者具有明确的教育主体意识;第二,教育动画能够称其为教育动画,是因为人们对教育活动保有相对统一的观念,由于这种观念投射,教育动画的概念才能被普遍认可;第三,教育动画具有相对稳定的、有别于其他动画类别的形式特征。创作者的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的观念与教育动画的形式互为因果,形成教育动画概念的基本结构。因此,教育动画概念的廓清是一个区分的工作,主要做的区分便是与艺术动画的区分。动画片的创作是以审美娱乐为目的,还是以教育为目的,在经验上很容易辨识出来。这一点和其他艺术形式非常不同,因为儿童是动画片最庞大的接受群体,他们的媒介建构作用致使创作者会有意识地通过动画片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中:由于施教意图的介入,动画叙事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故事环境,而是有所延宕和阻滞。而这种形式变化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是因为动画的意指叙事本性。作为图像叙事,其表意特征既不同于摄影影像、又不同于语言符号。图像进则可清晰晓畅,讲清楚现实世界的形貌与变化;退则可表意模糊,形成一个封闭的、虚构的故事世界。图像叙事介于语言和影像叙事之间,这恰为教育的介入提供了便利。并且,教育的观念是个现代观念,在前现代,教育和艺术往往不可分。儿童叙事艺术与教育、乃至教育和艺术“合——分——合”的历史变化更能使我们看到古老的人文教育传统在教育动画中的体现。这样,形式范畴中的“图与文”、“叙事与意指”,教育观念范畴中的“施教与引导”、“言传与身教”,历史范畴中的“教育与艺术”,以及认知范畴中的“自然与文化”、“特殊与一般”便可以联系起来展开思考,在教育动画的概念中发现稳定的同构关联和变化谱系。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教育动画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其功能的发生机制等问题,使教育动画的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向的意义。这便是教育动画本体理论的基本架构。在很大程度上,艺术自律的观念使“审美无功利”走向其反面,背离了它的初衷。与此同时,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童年的消逝”正越来越成为每个人正在经验的现实,教育功利化和教育公平问题难以解决,自由、价值理性与童真一起,为我们的社会所放逐。对此,大众传媒、艺术生产与教育活动的从业者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在人文教育的领地里,艺术更能有效地对抗工具理性带给人的异化。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旨在将图像叙事的多元形态归还给动画片,破除一系列流俗观念,重申动画理论与创作的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