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态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是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的主要可携带电源。锂离子电池在应用方面的良好可靠性和高能量密度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电极材料。近年来,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取代目前的石墨材料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比容量4200毫安·时/克,最大含锂的Li-Si系合金相Li22Si5)。然而,目前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实际商业应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主要原因在于,在锂离子插入和脱出硅负极材料的循环过程中,由于硅负极材料巨大的体积变化(~400%),导致材料粉化、能量密度迅速减小、循环性能极差。在最近几年,为克服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意义的策略。其中,硅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多优势,如锂离子插入电极活性物质的扩散长度减少、整体电荷传播电阻的降低等动力学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以硅为基础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碳包覆的硅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及其机理研究。应用多巴胺作为碳源包覆在100纳米硅颗粒表面,形成Si@C复合纳米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样既可以达到抑制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也避免了硅纳米颗粒的聚集现象。Si@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电极在电流密度100毫安/克条件下,电池循环67次后的容量为376毫安·时/克。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硅(100纳米)表面生长碳纳米管,形成硅/CNT复合材料结构,并研究其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及其机理。这种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在100毫安/克的电流密度条件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为450毫安·时/克。这种相对提高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可以归因于电极材料中维持了良好的导电网络,也由于硅纳米颗粒之间的碳纳米管高弹性性能,在锂离子插入和脱出硅材料的过程中,对硅材料的体积膨胀起到了良好的抑制作用。石墨烯包覆的硅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化学性能研究。首先对硅@Si02的表面进行APS修饰和改性,达到使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包覆在硅@SiO2(100纳米)表面的目的;然后高温退火使得包覆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还原成石墨烯,形成硅/石墨烯复合材料。这种硅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166毫安/克条件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426毫安·时/克。这一研究结果表面,硅/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比裸体硅纳米颗粒要好很多。主要原因在于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弹性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有利于克服硅材料在锂离子插入和脱出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