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危机越来越频繁。而铬作为土壤污染中危害大,污染重的一种重金属元素,已经对土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还原稳定化技术常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但应用于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的修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还原和稳定化联用技术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探究了还原剂种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危机越来越频繁。而铬作为土壤污染中危害大,污染重的一种重金属元素,已经对土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还原稳定化技术常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但应用于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的修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还原和稳定化联用技术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探究了还原剂种类、投加量、水土比和养护时间(还原时间)对土壤中Cr浸出毒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还原剂及其相应的还原条件。为了防止还原后的Cr(VI)再次氧化,结合生石灰、钙镁磷肥和生物炭三种稳定剂对铬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修复,通过分析修复前后污染土壤中总Cr和Cr(VI)浸出浓度、Cr(VI)含量、DTPA和EDTA提取的生物有效态Cr(VI)含量以及Cr(VI)的形态分布,阐明了还原稳定化技术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控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FeSO4、Fe(NH4)2(SO4)2、Na2S和Na2SO3四种还原剂修复铬污染土壤,结果表明,四种还原剂对土壤中总Cr和Cr(VI)的稳定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FeSO4>Fe(NH4)2(SO4)2>Na2S>Na2SO3,其中FeSO4为最佳还原剂,且最佳还原条件为:FeSO4投加量为理论反应量的2.5倍(2.5x)、水土比为50%和养护时间为7 d。在此条件下土壤中总Cr和Cr(VI)浸出浓度分别由修复前污染土壤中的65.65 mg L-1和61.98 mg L-1降低至修复后污染土壤中的0.674 mg L-1和0.471 mg L-1,满足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2)利用生石灰和钙镁磷肥这两种稳定剂与上述最佳还原剂进行联用修复铬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稳定剂种类、投加量、联用顺序和养护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土壤中铬污染修复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联合修复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以FeSO4作为还原剂,其投加量为2.5x,养护时间为3 d,以生石灰作为稳定剂,其投加量为土壤质量的5%,养护时间为30 d,且还原剂和稳定剂联用顺序为两步法。在此实验条件下土壤中总Cr和Cr(VI)浸出浓度分别为0.150 mg L-1和0.141 mg L-1,满足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土壤中Cr(VI)含量为21.164 mg kg-1,满足土壤管控标准的要求。土壤中DTPA和EDTA提取的生物有效态Cr(VI)含量分别由修复前污染土壤中的760.727 mg kg-1和641.455 mg kg-1降低至修复后污染土壤中的0.455 mg kg-1和1.996 mg kg-1,且土壤中Cr(VI)的形态主要以残渣态(RS)为主,铁锰氧化物结合态(OX)和有机结合态(OM)次之,可交换态(EX)和碳酸盐结合态(CB)形态占比不到1%,土壤稳定化程度较高。(3)利用限氧热解方法制备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对其进行KOH改性制备碱改性生物炭(KBC),对制备的KBC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当FeSO4联合KBC修复铬污染土壤时,在投加量为0.5%-8%范围内,FeSO4联合KBC修复对土壤中Cr(VI)有良好的还原和稳定化效果,Cr(VI)的还原效率和稳定效率均在95%以上,且经过修复后的土壤中Cr(VI)的EX、CB、OX和OM形态占比分别从修复前污染土壤中的55.73%、1.91%、14.51%和11.32%降低至0.22%、0.06%、2.17%和7.15%,而RS形态占比从修复前污染土壤中的16.53%增加至90.39%。因此Cr(VI)的形态主要从不稳定的有效态向稳定的残渣态中转移。在养护期间内,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总Cr和Cr(VI)浸出浓度、Cr(VI)含量、DTPA和EDTA提取的生物有效态Cr(VI)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Cr(VI)的EX、CB、OX和OM形态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RS形态占比逐渐增加,因此,FeSO4联合KBC修复可快速将Cr(VI)还原为Cr(III),显著提高铬的稳定性,降低铬的环境风险,且具有较好的持续稳定性。综上可知,从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方面考虑,采用还原稳定化技术的最佳实验方案为:FeSO4投加量为2.5x,KBC投加量为土壤质量的8%,此方案对修复铬污染土壤有显著的治理效果,减少污染物铬对环境的危害。
其他文献
最近这些年,社会需求和不可再生资源储量下降对各种类型的新型能源存储与转换装置提出了新的需求。超级电容器作为的一种新型能源存储器件,有着体积小而轻,环境友好,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作为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电活性材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在类普鲁士蓝(PBA)及衍生物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PBA衍生物为方向,使用类普鲁士蓝作为前体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材料。同时合
超分子功能材料是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而制备的新型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刺激响应性、自修复性、生物相容性等多种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一直以来,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在生物系统和生产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常见的离子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操作和昂贵的仪器,因此开发可以高灵敏性、高选择性、响应迅速、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的金属离子和阴离子检测方法对生态稳定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超分子化
传统的发泡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橡胶基发泡材料等是由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制成的,其生物降解能力差,制备成本高,会造成全球范围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焚烧处理后又会产生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气体和固体垃圾,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生物质类木质纤维素能作为原料制备生物质发泡材料,可以选择性代替石油基发泡材料,然而利用木质纤维素制备的生物质发泡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率
牦牛(Bos grunniens)是主要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特有牛种,其数量多、分布广,对高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牦牛产奶量相对较低,但是牦牛乳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和矿物质等。娟犏牛是牦牛与娟姗牛的杂交一代,其杂种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研究证明乳源外泌体所携带的多种生物分子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和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
在西北旱作地区,地膜逐渐成为了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农业资源。而使用后的废旧地膜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聚乙烯基地膜本身就是一种白色污染源,所产生的微塑料更加难以处理,在路面工程领域,自然资源枯竭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将再生废旧地膜聚乙烯(PE)和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应用于沥青改性是缓解环境污染和减少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文依托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废旧地膜再生料功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生物质资源具有来源广、可再生等优点,使用其制备新型绿色生物质复合材料不仅能促进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再利用,还能有效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以及缓解我国木材资源匮乏现状。秸秆原料由于外表光滑以及所含灰分、蜡状物及糖分使得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差、回弹率高、力学性能差,严重影响复合材料应用,对其进行预处理及界面改性后的化学成分及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在对其进行物理(
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隶属于鬣蜥科(Agamida)沙蜥属(Phryn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天山山脉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敦煌盆地等典型的荒漠及半荒漠地带,目前关于叶城沙蜥进化历史的研究较少,其系统地理结构及其进化史暂未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补充。因此本文使用3种分子标记(mt DNA、核基因和SNP),针对新疆地区
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重心应在全面开课的基础上聚焦到提升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上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炼概括,为讲深讲透讲活这门课的道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具体体现在:把“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创新范畴、重大命题和体系架构讲授中,讲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学理蕴涵;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准问题的理论自
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例,阐述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途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以期为解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缺少系统教学等问题提供参考。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已成为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生物环境修复比传统的焚烧填埋场更清洁、更经济。使用微生物群落将各种塑料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化合物是更好的选择。目前,关于微生物群落的生物修复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已经在一些案例中得到应用。聚乙烯可以作为微生物群落生存的唯一碳源。微生物可以在聚乙烯表面形成生物膜或者形成一个被称作塑料球的区域,它们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