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验于2014年11月-2016年4月,在龙岩烟区调查了蚜虫种类、烟蚜种群动态,并开展了黄色捕虫板、烟蚜茧蜂和吡虫啉类药剂等措施对烟草主要害虫——烟蚜种群的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为掌握烟蚜种群的发生及其防治提供科学参考。这对烟蚜防治,特别是减少蚜传花叶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试验结果如下:本试验调查中,仅发现二种蚜虫。烟蚜Myzus percicae (Sulzer)数量较多,为烟草优势种;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数量较少。烟蚜是大田期主要的蚜虫种类。龙岩烟区无翅烟蚜与总烟蚜种群动态规律较为相似。龙门基地无翅烟蚜、总烟蚜种群呈现出二个高峰。第一高峰期发生在烟株移栽后37 d。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烟株移栽后67 d。在烟株生长初期,烟蚜数量较少,移栽后7d,均为有翅烟蚜。在烟株生长中期(栽后27-57 d内),无翅烟蚜或总烟蚜种群密度较稳定。在烟株生长后期,即移栽后77 d,无翅烟蚜或总烟蚜种群密度不断下降或减少。烟株移栽后7-17 d,有翅蚜的数量较少。在烟株移栽后67 d,有翅烟蚜数量达到最高。永定、上杭烟区烟蚜种群的高峰期较为明显,均在烟株移栽后20 d。而长汀的高峰期仅在烟株移栽后15d,但不太明显。除长汀的烟蚜在烟株移栽后其种群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外,永定、上杭烟株的烟蚜种群在烟株移栽后7-20 d均逐渐升高,但之后至栽后60 d内其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在烟株移栽70 d时,除永定的降低外,上杭、长汀烟区的种群密度均上升。移栽后7d,即第一次调查时,长汀烟区烟株烟蚜种群的密度较低,而永定、上杭烟区的较高。除上杭烟区的变化不大外,烟株移栽后7-30 d,有蚜株率呈上升趋势。烟株移栽后47-67 d内较为稳定,之后开始下降。大田烟蚜种群数量与田间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间相关性分析不显著(P>0.05)。黄色捕虫板对烟田有翅烟蚜有明显的诱杀作用。诱杀高峰期平均每天诱杀35头/个捕虫板,总体平均每天诱杀15.59头/个捕虫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种群有明显的控制效果。烟蚜茧蜂释放后5 d,烟蚜茧蜂对烟蚜种群的控制效果为72.77%,释放后25 d达84.79%,平均控制效果为79.40%。目前,化学农药对烟蚜种群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处理后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间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5%啶虫脒乳油对烟蚜种群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平均防效为92.7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较差,平均防效为84.68%,5%吡虫啉乳油防治效果居中,平均防效为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