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同时预计2050年约50%的耕地将会受到盐分的影响,盐分是影响作物减产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将中轻度盐碱地开发成耕地已成为重中之重,微生物法是目前耗费资金和人力较少且可持续的生态改良方法。本文旨在筛选耐盐碱微生物,考察耐盐碱微生物对植物影响以及采用耐盐碱微生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本文从盐碱地等多个高盐环境下筛选得到51株耐盐细菌,通过产胞外聚合物(EPS)能力进行复筛得到31株产EPS耐盐细菌,经过对菌株降碱能力、产吲哚-3-乙酸(IAA)、铁载体、胞外酶的综合验证和评价,最终获得3株性能优异的耐盐碱功能微生物,分别为海源菌Idiomarina sp.YJY02、海水盐单胞菌Halomonas aquamarina DB01、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JJ2,并对其拮抗土传病害病原菌的能力进行验证,证实这3株菌同时具有抑制香蕉枯萎病、番茄早疫病、大豆疫霉病、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生长的能力。通过利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营造不同盐胁迫,考察筛选到的3株菌在盐胁迫下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3株菌都能够促进小麦发芽率和简化活力指数的增加,低浓度盐胁迫下地衣芽孢杆菌JJ2效果显著,高浓度盐胁迫下海源菌YJY02效果显著。将菌株应用于盆栽试验中验证菌株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筛选到的3株菌都能增加小麦幼苗的茎长、根长、茎重、根重、抗氧化酶、脯氨酸含量,降低小麦幼苗体内丙二醛含量。根据盆栽实验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可知,海源菌YJY02和海水盐单胞菌DB01定殖于根际土壤中直接作用于植物根际,地衣芽孢杆菌JJ2可能通过产纤维素酶分解秸秆增加碳源从而增加土壤中的其他功能微生物(如根瘤菌、鞘氨醇单胞菌)的丰度来促进植株的生长。将筛选得到菌株YJY02、DB01以及JJ2的混合菌剂应用于大田盐碱地下,考察其对小麦作物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菌剂后,小麦的高度、平均穗粒、植株的生物量、千粒重分别增加7.5%、12.3%、7.7%、5.8%;土壤理化指标总可溶性盐、电导率分别降低33.5%、35.7%;总磷、总钾、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3.0%、8.5%、121.6%、23.3%;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增加了31.6%、26.6%、96.5%。另外,菌剂会增加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实验组中链霉菌(Streptomyces)、节杆菌(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这些菌株和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脲酶以及蔗糖酶呈现正相关。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已进入核电批量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常情况下,核电厂对外辐射十分微弱,是安全的能源;然而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催生灾难性的后果,切尔诺贝利和三里岛的辐射云
研究区YKL气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资源潜力较大。论文在前期勘探开发工作基础上,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依次开展研究区白垩系亚格列木组地层层序划分对比、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最终建立YKL井区亚格列木组气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后期提高气藏开发采收率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结合取心井岩心资料、测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