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税是贸易政策的一种,是资源分配或禀赋分配的一种次优手段。虽然自由贸易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但是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却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传统贸易理论的缺陷在于把关税外生化,而“关税政治经济学”正是从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这一主题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在对“关税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名义关税水平和关税有效保护水平,以及中国关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制度环境,了解我国关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主体以及各自的贸易主张。最终,利用关税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面板数据回归技术,分析该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最早的出现是以利益集团理论为基础,从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来揭示贸易保护。由于该理论是基于西方民主政治结构,所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文献集中讨论了该理论在西方国家的适用性。直到就是年代后才有部分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到其他国家。而中国的改革开发亦起飞于90年代初期,行业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关税有效保护水平亦每年变更,但关税及其有效保护结构却变化甚微。这些都催生了关税保护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事实上,通过对中国关税水平及其结构以及关税有效保护水平的对比,发现相比于关税有效保护水平,关税在中国更能反映行业的贸易保护程度。这为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该理论是基于西方政治结构,强调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博弈。在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利益主体:中央政府、专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中央政府以及专业部门是主要的决策者,后三者通过各种途径向前两者表达自己利益从而影响他们的决定偏向于自己,这些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构成了中国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结构。当政治制度环境符合了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要求后,有必要对此进行验证。通过中国各行业1992年以来特征变量与关税间的回归分析,发现政府给予产量变动较大、进口占全国进口份额较大、出口占国民产出比值较大、资本密集度高、企业负债率低、利税总额较小、就业人数较多、工业增加值较大、劳动生产率较低、企业数目较多以及国有企业增加值占全行业增加值比率较大的行业相对较高的关税保护水平或较低的关税削减程度。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提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并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关税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且对比该理论在不同国家的经验检验结果。第三部分是对中国1992—2005年间36个行业的关税水平以及其关税有效保护水平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关税水平的发展规律,总结分析了历史上获得保护程度较高以及保护程度较低的主要行业,为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第四部分从环境制度上论证我国关税制定的政治过程,以及在此政治过程中主要的利益参与者,阐明我国关税是国内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物。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创新部分。该部分基于中国的相关数据对贸易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经典的关税保护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GH的“保护待售”模型,总结归纳了四个待检验的假设:利益集团假设、幼稚工业支持假设、自由化假设以及外国反应假设。通过对假设的检验找到影响行业获得保护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