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因输卵管妊娠而就诊的且有生育要求的12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其中药物治组分为A、B两组:A组(MTX)68例,B组(MTX+中草药)249例;手术治疗组分为C、D两组:C组(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取胚术)647例;D组(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304例。通过查阅住院病案系统及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完善相关病例信息,A组:平均年龄(27.13±2.81)岁,平均停经时间(47.63±3.27)d,用药前血β-HCG(1764.89±315.46)U/L;B组:平均年龄(27.78±2.43)岁,平均停经时间(47.92±3.02)d,用药前血β-HCG(1697.78±265.48)U/L;C组:平均年龄(27.33±2.38)岁,平均停经时间(48.54±2.67)d,术前血β-HCG(4687.63±689.28)U/L;D组:平均年龄(28.28±2.04)岁,平均停经时间(48.19±2.92)d,术前血β-HCG(4869.57±567.36)U/L,四组资料有可比性。比较A、B、C、D四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盆腔包块消失的时间、血β-HCG转阴时间及治疗的失败率;C、D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血β-HCG转阴时间、术后第一天血β-HCG变化情况。对上述患者电话随访治疗后2年内的妊娠情况,分别统计生育结局:宫内妊娠、宫外妊娠、未孕。分析并整理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对四组疗效的评价指标用均数及标准差表示,连续性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四组的妊娠结局包括宫内妊娠率、再次异位妊娠率及不孕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药物治疗组:A、B两组盆腔包块消失的时间具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β-HCG转阴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失败率19.0%,B组治疗失败率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治疗组:C、D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时间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血β-HCG的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β-HCG转阴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药物治疗组的妊娠结局:A、B两组宫内妊娠率分别是:29.4%、31.3%,再次异位妊娠率分别是:32.4%、28.1%,不孕率分别是:38.2%、40.6%,具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治疗组的妊娠结局:C、D两组宫内妊娠率分别是:65.8%、54.2%,再次异位妊娠率分别是:18.5%、17.8%,不孕率分别是:15.6%、28.0%,C组宫内妊娠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孕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药物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的妊娠结局:两组宫内妊娠率分别是:62.1%、30.9%,手术治疗组的宫内妊娠率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异位妊娠率分别是:18.3%、29.0%,药物治疗组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率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孕率分别是:19.6%、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中MTX联合中草药保守治疗可以加速病灶吸收,降低失败率,但对于输卵管妊娠患者的再次妊娠情况无明显影响。2.手术治疗方式中虽然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取胚术较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所用手术时间长,但是保留输卵管的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患者宫内妊娠率,降低不孕率。3.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较,可以提高患者宫内妊娠率,降低再次异位妊娠率及不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