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HT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发生损伤,血管恢复血流灌注时发生的脑内出血,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HT的因素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知,我们拟通过收集H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T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HT患者进行正确诊断、治疗、鉴别及预后上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39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根据HT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HT组和非HT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首诊时间、吸烟史、住院天数、抗栓史、脑梗死病史、心房纤颤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时临床表现(体温、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THRIVE评分)、HT临床特点(HT的类型、发生HT的时间、发生HT是否有症状加重)、影像学检查结果(梗死面积、梗死体积、梗死部位)、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血小板、APTT、Fib、INR、PT、TC、TG、HDL、LDL)、治疗方式(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在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HT临床特点、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之间的差异,分析h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39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48例符合ht的诊断标准,发生率为12.21%。(2)一般资料:除心房纤颤病史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ht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余的一般资料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t发生无相关性。(3)临床表现:ht组在入院时体温、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thrive评分都高于非ht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在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ht的特点:最早发生ht是在缺血性卒中起病后12小时,最长时间为起病后30天,缺血性卒中起病后15天内发生ht占有40例(83.33%)。48例ht组的患者中hi1有20例、hi2有15例、ph1有11例、ph2有2例。有19例出现临床症状的加重、29例为sht。(5)影像学检查结果:ht组在梗死面积、梗死体积较非ht组明显增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实验室检查结果:ht组在tg、hdl、ldl、血小板、aptt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在空腹血糖、tc、pt、inr、fib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tc与的ht发生具有相关性。(7)治疗方式:入院后16例接受抗凝治疗(4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12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1例接受了溶栓治疗(1例使用尿激酶治疗、20例使用阿替普酶治疗),入院后接受抗凝治疗在两组病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在接受溶栓治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混杂因素后显示,入院时的NIHSS评分(P=0.024,OR=1.098,95%CI[1.013—1.191])和心房纤颤病史(P<0.001,OR=5.650,95%CI[2.673—11.943])、空腹血糖(P=0.015,OR=1.076,95%CI[为1.014—1.141])是HT发生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而TC(P=0.002,OR=0.662,95%CI[0.508—0.863])是防止HT发生的一个保护性因素。结论: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HT可无临床症状的表现,也可表现为肢体瘫痪症状的加重、意识水平下降等症状,影响HT因素较多,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高、心房纤颤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高是导致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C水平高是HT发生的一个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