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习主席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工作指示。“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历史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文化内涵[1]。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同样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民俗事象因不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消亡,而有些民俗事象却随社会发展越发兴旺,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文化环境,传统的民俗文化又该何去何从,是一个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重点讨论了民俗文化与外部因素之间的互动模式和民俗文化的自我适能力,意在寻找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民俗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思路。浚县民间社火作为特定的民俗事象,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学者对社火的研究相对比较全面,从社火的表演内容和艺术内涵到社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均有详细的探讨。但国内学者的社火研究,往往是脱离于社火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对其某个方面的解析,缺少对文化环境整体性把握的研究视野。笔者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社火研究相结合,其文化生态学所主导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也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化生态是指由自然环境、经济形式、生产生活方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因素与文化互动所形成的完整体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点。通过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社火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模式,探究系统内部各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并维持社火正常运行,以及系统结构又是如何自我调试和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迁,实现社火文化的自我突破和发展,对社火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义重大。文章以田野调查法收集数据,以系统分析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发现自然生态环境是浚县民间社火产生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态环境是浚县民间社火发展的文化基础,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浚县民间社火的文化生态体系。浚县民间社火与文化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定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社火的产生,而社火的发展又对文化生态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社火的文化生态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随内部文化因素改变而发生流变。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流变,浚县民间社火的驱动力量,开始由信仰驱动转向市场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