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纳米技术来治疗癌症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之一。化学治疗、手术切除以及放射治疗肿瘤对生物体均有强烈的副作用,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追求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是一个趋势。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以其优异的物理及化学性能,在储氢、补强、导电及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碳纳米管作为纳米药物载体是近年来的新兴方向,也是纳米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碳纳米管在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改性和碳纳米管基靶向载药体系的设计及疗效评价方面。本文立足于将CNTs作为靶向给药载体,并对该载体的细胞毒性进行初步研究,借用叶酸-壳聚糖偶合物(FA-CS)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修饰,以期待构建具有良好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碳纳米管基靶向载药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混酸氧化法将原始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纯化、氧化处理,再对其功能化修饰,并系统研究了修饰后碳纳米管的水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发现MWCNTs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MWCNTs浓度越大,其毒性越大:经FA-CS表面修饰后,碳纳米管的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毒性降低),生物相容性变好。(2)利用伊立替康为药物模型,将其引入功能化修饰后的碳纳米管表面,制备出一种具有缓释和靶向性能的药物运载体系。该碳纳米管基体系具有较高的药物加载效率,而且伊立替康的释放没有突释现象;细胞实验证明该载药体系的生物毒性比单独使用伊立替康更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3)创新性的利用肠溶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S-100对碳纳米管基药物载体材料进行微包覆,制备具有肠溶释放性的碳纳米管基载药微球。通过体外释放实验研究该微球的释放性能,结果显示载药的碳纳米管微球在酸性介质中仍以微球形式存在,药物释放率接近于0,当pH大于7以后(pH7.4),该微球表面的肠溶材料逐渐溶解,药物也开始释放。因此,丙烯酸树脂S-100微包覆的碳纳米管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药物免于在酸性介质中释放,其有望用作新型的碳纳米管基靶向治疗结肠癌给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