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能否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指标,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都密切关注着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问题。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经济学者从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方面、体制方面和预期方面等不同视角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问题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仍没有获得统一性和权威性的研究结论。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先后经历了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78—1993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和1993年至今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三个重要时期,在每个时期中,各种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交织、体制因素和结构因素的交织、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交织等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国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化和困难化。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后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给量、国民消费、进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率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信贷危机等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对物价的稳定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或负面影响。因此,客观透彻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生成机理问题对于政府和央行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工具,以及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量工具对1952—2008年的整体数据、1952—1987年第一波段数据和1988—2008年第二波段数据从显著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效应检验和方差分解检验等六个方面对建立的多变量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就1952—2008年的整体数据而言,国民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显著性原因,其中又以国民消费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最大。就1952—1987年第一波段数据而言,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国民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显著性因素,其中又以国民消费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最大,但是相比1952—2008年的整体数据,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挤压了国民消费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使得国民消费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减弱。就1988—2008年第二波段数据而言,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显著性因素增加为六个,分别为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外汇储备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和虚拟变量,其中又以外汇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最大,经济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贡献次之,与1952—2008年的整体数据和1952—1987年第一波段数据相比,新增了外汇储备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三个显著性变量,使得1988—2008年第二波段的通货膨胀率更为复杂化和综合化,国民消费增长率不再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显著性因素,这说明国民消费的增速缓慢,提高的国民收入被储蓄的增加所吸收,对社会的有效需求贡献不大,因此选择适当的刺激政策扩大内需迫在眉睫。本文对于研究结论与经典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相悖的地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力求研究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最后,针对于研究结论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简要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