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接受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进行和不进行盆底腹膜重建两种术式之间的差异,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患者48例。入选标准:术前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腺癌;术前经电子结肠镜及直肠指检证实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5cm;卡氏状态评分(KPS评分)>80分。术中操作严格按照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原则进行。排除标准:术前电子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肛管鳞癌或病理检查无法明确性质的直肠占位性病变;术前被证实肿瘤已经有肝、肺转移者、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同期治疗者及合并肠梗阻者、消化道出血等肿瘤急重症患者。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进行盆底腹膜重建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重建盆底腹膜组和未重建盆底腹组,重建组25例,未重建组23例。对于收集的病例从手术整体时间、术后乙状结肠造瘘口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会阴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等方面资料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的差异情况。阐明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放疗性肠炎的发生率的对比:25例盆底腹膜重建组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术后肠梗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为0.0%);23例对照组患者中,4例出现了术后肠梗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17.4%p=0.029<0.05)。对照组的4例术后肠梗阻的患者,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出院,1例通过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盆底腹膜重建组的患者中,9例行术后放疗,有1例发生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有7人行术后放疗,其中4人发生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为57.1%),p=0.049<0.05,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通过数据分析看出,盆底腹膜重建降低了腹腔镜辅助Miles术后患者发生肠梗阻及放射性小肠炎的发生率。2、同未进行盆底腹膜重建组相比,进行盆底腹膜重建组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明显缩短。但两组患者总的术后住院时间,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差异(p>0.05)。3、经过对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在手术整体时间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率及裂幵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结论:1、在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运用Quill线缝合重建盆底腹膜,能够降低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和放疗性小肠炎的概率,达到了腹腔镜手术微创的目的,同时也更进一步的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有临床应用价值。2、Quill线的应用使在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重建盆底腹膜不会明显延长患者的整体手术时间;重建盆底腹膜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乙状结肠造瘘口通气时间,但不能缩短患者术后总的住院时间。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会阴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的发生率,重建盆底腹膜组和未重建盆底腹膜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此次研究中,我们统计的样本量较少,有待扩大样本数量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