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效应与机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与效应的研究,旨在通过就业效应分析,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帮助解决“三农问题”。   研究采用采用规范和实证分析方法,宏观与微观分析,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了农村个体家庭总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增长。不但如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还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促使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内部收入均等化。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征,我国应该建立劳动需求导向的三层次非农就业机制,即以农村经济不发达为特征,以兼业型非农就业为主的第一层次;以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特征,以城镇居住和分层次转移就业为主的稳定转移就业第二层次;以现代产业发展为特征,以劳动力自由选择职业为主的城乡统一配置第三层次。   论文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就业机制”内涵界定。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就业机制”定义为“就业机理以及通过就业机理发生作用的就业制度安排”。就业机制的研究就是发现就业实现的规律性,遵循就业规律设计一种制度安排,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实现。二是农村劳动力分层次流动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分为可替代性强的同质劳动力和可替代性差的异质劳动力。同质劳动力适宜就地就近转移,异质劳动力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配置,以减少流动成本,实现劳动力效率配置。三是在劳动力市场框架内从如何形成有效劳动供给,如何创造劳动需求,以及如何实现供求匹配三个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将抽象的就业机制具体化。
其他文献
可修排队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服务台修复非新的可修排队系统是可修排队系统的又一次延伸。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服务机构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