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队伍,并不断加大学生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学术化程度的今天,中国大学的辅导员制度和队伍却呈现出另一番图式: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程度较高,工作内容技术含量和学术化程度较低;辅导员的科研队伍相对分散、科研平台相对脆弱、科研意识相对淡化、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的科研素质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转型时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长期“加而不强、巩而不固、提而不升”,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又是什么,这是本文所拟分析解决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科研素质发展的制度约束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和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职业自主性理论的研究视角,根据笔者已掌握的文献资料、前人研究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试图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分析架构。纵向上,考据了非专职化制度下辅导员科研素质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科研意识、科研团队、科研能力、科研方法、科研课题、科研成果等六个方面揭示和观照了当下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的整体状况;横向上,从人—职配置、资格准入、教育培训、激励晋升、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着重分析非专职化的辅导员制度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当下辅导员科研素质发展与提升的,从而揭示了影响中国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发展的共同的制度约束模式。在此基础上,以提升辅导员科研素质为主旨,以史为镜,结合先进的专职化的现代辅导员制度,提出了优化既有机制,构建“三维机制”,以提升辅导员科研素质的制度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