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感觉整合的影响,本文对偏瘫患者训练前后的平衡稳定性及平衡的三要素(前庭觉、本体觉、视觉)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站立条件的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传统训练组(A组)和本体感觉训练组(B组),各15例。A、B组训练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进行,其中B组本体感觉训练主要分为初级训练和中级训练两个阶段。4周训练后,利用Pro-Kine Line 254P动静态平衡仪,分别对两组患者平板睁眼(T1)、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四种状态下的X轴偏离程度(XCOP)、移动轨迹长(WPL)等9个平衡指标进行测定,并由此计算出前庭觉、本体觉、视觉的参与比例,对比分析训练前后及A组和B组两种训练方法的效果。研究结果:1)传统训练后,患者在平板睁眼(T1)状态下,移动轨迹长(WPL=267.97±59.13mm)较实验前下降64.26 mm,摆动轨迹变短;平均移动速度(SV=8.93±1.97 mm/s)较训练前下降2.02 mm/s,摆动速度下降,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1),说明T1模式下患者自身调节能力上升,平衡稳定增加。平板闭眼(T2)、海绵睁眼(T3)、海绵闭眼(T4)状态下,其训练后平衡指标出现和先前状态(T1)相似的结果,传统训练后患者平衡稳定性得到提高。2)本体感觉训练后,在T1状态下,训练前后稳定指标变化较为明显:Y轴前后偏移程度(YCOP=-2.70±9.38)向人体重心靠近的现象,且训练前后差异显著(P<0.01);前后标准差(YSD)较训练前变化明显(P<0.05),说明重心移动的离散程度有改变;左右移动速度(XSV=5.46±1.43 mm/s)、前后移动速度(YSV=6.29±2.12 mm/s)较训练前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人体在维持横向速度和纵向速度方面变化明显;移动轨迹长(WPL=229.22±37.58 mm)等3个指标较训练前下降,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平衡能力得到提高。3)4周训练后两种训练在4种不同状态下对平衡的影响:①平板板站立(T1)显示:在Y轴前后偏移程度(YCOP=-2.70±9.38)、移动轨迹长(WPL=229.22±37.58mm)、运动椭圆面积(SA=140.70±47.13 mm2)等个3个指标本体训练组较传统训练组更稳定(P<0.05)。②闭眼平板站立(T2)及睁眼海绵站立(T3)测试环境下显示两种方法测试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这两种环境下两种训练方法对于平衡的康复效果相当。③闭眼海绵站立(T4)显示:前后标准差(YSD)、左右标准差(XSD)有显著差异(P<0.01);前后移动速度(YSV=-2.82±3.88mm)平均移动速度(SV=2.23±5.96mm/s)等3个指标,本体训练组较传统训练组更稳定(P<0.05)。4)患者训练前T1状态下前庭觉、本体觉、视觉在平衡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03%、26.87%、25.97%,视觉和本体觉的联合比例占到36.97%;训练后传统组前庭觉、本体觉、视觉感觉比例为:65.19%、24.33%、19.23%,而本体组三者的比例为:59.25%、31.46%、23.38%,其中本体训练组训练后本体感觉比例明显增加,视觉比例在两种训练后均有所下降。研究结论:经研究发现,4周的传统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平衡各指标均较训练前有变化,两种训练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另外,研究认为:1)偏瘫患者感觉整合模式的调整能够对平衡产生影响,一定阶段中视觉作用的降低有利于患者平衡的恢复,实验提示可将感觉整合模式的变化作为一种监测指标以指导康复训练;2)传统组与本体感觉组在训练后患者感觉整合模式不同,与训练前患者的感觉参与比例相比,本体组训练后本体感觉比例上升,说明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激活更多的本体感受器,进而激活和募集相应数量的运动单位参与运动,提高人体平衡能力;3)本体感觉训练在平板睁眼(T1)及海绵闭眼(T4)状态下平衡能力优于传统训练效果,今后研究中可以尝试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