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是公办形式,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和建设,其科教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研究手段先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农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肩负起科技兴农的重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是高等农业教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高等农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在科技兴农工作中作出很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但是,高等农业院校对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还相当薄弱,或虽有参与,主动服务远远不够,缺乏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紧密联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实际困难。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切实找准为“三农”服务的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扩大为农村区域经济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兴农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把科技兴农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制约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有:农业技术风险因素、体制和制度因素、农村人力资本因素。要真正解决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美国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的成功经验,基于我国政府、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着眼于长远,构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即通过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组织运行保障体系、利益保障体系、信息保障体系五大体系,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兴农工作持续推进,实现“三农”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