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在指导毛竹林施肥中无法摆脱凭经验施肥的现状,采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先后在毛竹中心产区的闽北和赣中地区开展了计量施肥研究。 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施肥与毛竹林产量相对生长率之间的效应模型。尔后为充分考虑密度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又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设计,建立了氮磷钾施肥及留竹密度与毛竹林产量间的回归模型。经F值检验,方程均拟合较好。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留养立竹密度和施用氮肥是影响竹林产量的主导因子;磷肥的施用具一定增产作用,但超量后的减产也非常明显;钾肥配合氮肥施用具一定的协同增产作用。参试各因素对产量贡献率的排序为留竹密度>氮肥>钾肥>磷肥。依据频数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分别为两地毛竹林求得了优化施肥方案和施肥与留竹的最优解。对区域性毛竹林施肥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为解决利用肥料效应函数法由于气候变幻及局部地区土壤差异而使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试验探讨了借助营养诊断方法在微观上调控施肥的可行性,建立了叶片氮浓度与新竹产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达比R0.05水平显著,但F检验没达显著水平,表明采用叶片氮的营养诊断,尚需对取样精度等加以细致研究。 鉴于竹林生长与氮素营养关系密切,试验开展了竹林生物固氮的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竹类植物根际也与禾本科作物一样,存在联合固氮体系。对麻竹等五种丛生竹根系采用直接法,毛竹等两种散生竹的根系采用N2回充法测定得到的根系固氮活性表明,丛生竹根系固氮活性明显大于散生竹。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丛生竹根系固氮能力的调查显示:充足的水分供应,较高的温度及适当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竹子固氮。对几种丛生竹根际不同部位固氮菌数调查测定显示:根际效应明显。 选择具代表性的分离自毛竹根系的3株菌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bcillus licheniformis)1株,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2株;分离自浙江淡竹根表的1株菌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ebsictlla pneumoniac)。并就几株菌的固氮特性做了研究。 利用己作鉴定的菌株回接毛竹实生苗和接种麻竹组培苗,结果表明:具明显提高成活率和竹苗生长的作用,尤其是对根鲜质量增加明显,毛竹实生苗根鲜质量增幅为44.1%~76.9%。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同时接种明显提高了苗木体内的氮素含量,毛竹实生苗含氮量增幅达 22%~38.1%,麻竹组培苗含氮量增幅达11.2%~53.9%。另外,统计分析表明,在无土著菌生长和竞争的条件下,毛竹实生苗幼苗期接菌处理比种子发芽期接菌处理具更明显地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植株含氮量的效果。 竹类植物根际联合固氮的研究为探寻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竹林肥培理论和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