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本雅明“废墟——寓言救赎”理论角度,分析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的救赎主题。本雅明曾在《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中,通过比较古希腊悲剧与巴洛克悲剧,并以“废墟”为表现外壳,以“寓言”为手段,构成“废墟——寓言体”的美学体系,认为“废墟”美学具有现代救赎力量。白先勇《孽子》通过书写身处精神“废墟”与生活“废墟”中的“孽子”,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追索,以独特的笔触,试图救赎身处现实中的同性恋青少年群体。并尝试解答这种救赎到底是是对于正统父系传统的认同?还是仅仅是一种反叛?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前人关于白先勇《孽子》的研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雅明废墟救赎美学的内涵以及与中国“废墟”美学理念的异同。在概述《孽子》故事梗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孽子》中的同性恋青少年为何在身处生活困境“废墟”之时,还要面对精神崩溃的“废墟”;结合文本和台湾当时社会背景,分析社会与家庭是如何给予他们压力,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为什么感受到精神与生活的双重流放。第二部分主要以本雅明关于寓言与死亡废墟救赎美学理论为依据论析《孽子》中不同形式的寓言呈现。小说中,死亡寓言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莲花池中莲花的消失。小说的死亡寓言不但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而且通过将寄托希望的事物“死体化”,表现了终极绝境,因此,才具有引导主人公在终极绝境中自我救赎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本雅明废墟救赎美学,论析《孽子》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分别从“父”与“子”两个角度,阐明在他者的死亡中,小说人物通过情感的转嫁与释放,逐渐认清自我,并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论述了“废墟”救赎美学寓言独特的“多义性”与“破碎性”,以及小说对社会中同性恋群体生活现状积极的人文关怀,与对于未来社会包容度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