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孽子》“废墟”救赎的美学探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本雅明“废墟——寓言救赎”理论角度,分析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的救赎主题。本雅明曾在《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中,通过比较古希腊悲剧与巴洛克悲剧,并以“废墟”为表现外壳,以“寓言”为手段,构成“废墟——寓言体”的美学体系,认为“废墟”美学具有现代救赎力量。白先勇《孽子》通过书写身处精神“废墟”与生活“废墟”中的“孽子”,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追索,以独特的笔触,试图救赎身处现实中的同性恋青少年群体。并尝试解答这种救赎到底是是对于正统父系传统的认同?还是仅仅是一种反叛?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前人关于白先勇《孽子》的研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雅明废墟救赎美学的内涵以及与中国“废墟”美学理念的异同。在概述《孽子》故事梗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孽子》中的同性恋青少年为何在身处生活困境“废墟”之时,还要面对精神崩溃的“废墟”;结合文本和台湾当时社会背景,分析社会与家庭是如何给予他们压力,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为什么感受到精神与生活的双重流放。第二部分主要以本雅明关于寓言与死亡废墟救赎美学理论为依据论析《孽子》中不同形式的寓言呈现。小说中,死亡寓言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方面是“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莲花池中莲花的消失。小说的死亡寓言不但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而且通过将寄托希望的事物“死体化”,表现了终极绝境,因此,才具有引导主人公在终极绝境中自我救赎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本雅明废墟救赎美学,论析《孽子》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分别从“父”与“子”两个角度,阐明在他者的死亡中,小说人物通过情感的转嫁与释放,逐渐认清自我,并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论述了“废墟”救赎美学寓言独特的“多义性”与“破碎性”,以及小说对社会中同性恋群体生活现状积极的人文关怀,与对于未来社会包容度的殷切期待。
其他文献
学位
刘辰翁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第一个把评点这种形式运用于小说批评的文学批评家,他对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批点开了小说评点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小说评点的开山祖师。刘辰翁的
李之仪是北宋中期元祐词坛一位颇为重要的词人,也是苏门文士之一。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姑溪居士文集》中,作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尺牍、词。《东都事略》称他“能诗,善属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化的属性之一是其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趣味,并由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核。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与政治联系密切,政治事实本身就是由隐喻构成的,在政治语言中,隐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政治的生命线,离开隐喻,政治
摘 要 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同为正电荷、负电荷或者一正一负)是自然界中最为简单和理想化的电荷系统,其形成的电场和静电场能量分布在整个空间中。此外,连续分布的带电体和平行板电容器也是理想化的电荷系统。电场力做功和外力克服静电力做功是电场能量和其他能量转换的主要形式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静电场能量具有两种表达方式,可以证明两种表达方式是等价的。  关键词 电荷系统 静电场能量 做功 等价  中图分
摘 要 我国煤层赋存条件比较复杂,煤炭资源分布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其中薄煤层可采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8%,而产量只占总产量的7.3%,远远低于储量所占的比例。薄煤层在我国分布较广,有些地区的煤质也比较好。就当前的资源情况看,发展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对于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和实现高效开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煤层 采煤机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TD421.6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