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水电站坝基辉绿岩脉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辉绿岩属于矿物成分强度高、颗粒均匀、组织致密、胶结好,岩石力学强度较大、弹性模量较高,因而工程性状较好的岩体。但众多工程实例表明,辉绿岩(脉)并非为理想工程岩体,因其易蚀变,节理裂隙发育,常表现出一种较为软弱的工程地质特性,给工程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在建大岗山水电站坝区穿插两百余条辉绿岩脉,辉绿岩脉在后期各种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的蚀变和变形破坏现象,其性状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坝基岩体的软弱结构面,甚至软弱夹层,极大地影响拱坝坝基岩体的稳定性。
  本文通过收集前人研究资料,查明坝区区域地质条件和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对大岗山坝基辉绿岩脉建造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特性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从辉绿岩脉自身变形、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抗渗透特征三方面评价辉绿岩脉对工程影响特征,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
  (1)大岗山坝区辉绿岩为一种浅成侵入岩,岩脉的侵位受引张作用控制,形成时代为海西末期—印支早期,与峨眉山玄武岩有着同源演化关系。辉绿岩脉走向主要为主要为近SN(包括近SN、NNW和NNE)和NE,倾角较陡,岩脉延伸和宽度差异显著。与花岗岩接触关系分为三类:焊接式接触、裂隙式接触和断层式接触三种,以裂隙式接触和断层式接触为主,岩石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作用。
  (2)坝基辉绿岩脉中节理裂隙发育,绿泥石化蚀变现象明显。根据变形破坏特征,可将坝基岩脉结构划分为次块状结构、镶嵌结构、块裂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辉绿岩脉蚀变程度与辉绿岩与花岗岩接触面类型有关,辉绿岩蚀变主要表现为绿泥石取代岩石中的原岩矿物,蚀变矿物呈细鳞片状集合体,坝基辉绿岩在经历了多期次原生热液蚀变、动力构造蚀变和后期次生风化蚀变后,极大的降低了辉绿岩脉物理力学性质,使其成为坝基的重要地质缺陷。
  (3)坝基辉绿岩脉可作为坝基的一种软弱结构面,根据其结构面特征,将结构面划分为两个大类,六个亚类;岩体质量划分为3大类:Ⅲ类(包括Ⅲ1类和Ⅲ2)、Ⅳ类和Ⅴ类。
  (4)坝基走向近SN向(包括NNW向、SN向和NNE向)的辉绿岩脉分布最多,宽度最大,受后期改造最为明显,岩体结构最为破碎。NE向辉绿岩脉分布相对较少,受后期改造明显,岩体结构也较为破碎,EW发育程度最少,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少,岩体结构相对完整。
  (5)对次块状结构辉绿岩、镶嵌结构辉绿岩和碎裂结构辉绿岩三种岩类进行石室内常规物理力学实验分析来看,辉绿岩各项指标随着岩体结构类型和岩体质量的变差,岩石密度、弹性模量、纵波速度和抗压强度均降低,吸水率和泊松比升高。但岩石总体来说均较为坚硬,说明辉绿岩工程性质主要由岩体结构所决定的。
  (6)辉绿岩岩石三轴试代表了坝基镶嵌结构辉绿岩的三轴实验性质。原位变形实验客观反映了代表镶嵌结构和碎裂结构辉绿岩脉的变形性质。
  (7)大岗山左岸坝基开挖揭示主要岩脉有17条,规模较大且对工程可能有影响的辉绿岩脉有β28、β21、β41、β73、β93。右岸坝基开挖揭示主要岩脉有36条,规模较大且对工程可能有影响的12条,分别为β97、β4、β85、β62、β68、β73、β142、β16、β43、β8、β40、βj674。辉绿岩对坝基工程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辉绿岩脉作为软弱结构面影响坝基抗滑稳定性;二是辉绿岩脉破碎带,成为坝基渗漏主要通道,影响坝基岩体的抗渗能力。
  (8)辉绿岩作为影响坝基岩体稳定的地质缺陷,根据其规模、性状、出露位置等不同特性,提出相适应的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处理措施主要有混泥土置换处理、机械刻槽及清基、固结灌浆处理和特殊部位的帷幕灌浆四种。
其他文献
板裂结构岩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孙广忠先生于1984年正式提出的,随后的一些学者如倪国荣、张文彬、潘瑞林等都对其进行了一些基础性且有意义的研究。但对于板裂结构岩体是如何形成的,和传统的层状结构岩体有何异同,板裂化影响因素及板裂结构岩体分类,以及相应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失稳模式等并没有特别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来在铜(陵)黄(山)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小湾水电工程、锦屏水电工程等科研
学位
叠前地震资料的去噪与反演工作一直是油气勘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反演与解释工作,而由叠前反演得出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等弹性参数也将为油气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叠前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角度信息,在叠后去噪和反演已经发展成熟的背景上,研究新的叠前去噪与反演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叠前随机噪声以及多次波是叠前去噪处理中最常遇到且难处理的两种噪声干扰。本文采用方
学位
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形变化剧烈且风化作用严重的Ⅰ台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常常见撒落作用造成的巨大散体堆积体,俗称“溜砂坡”。溜砂坡是指高陡斜坡,在强风化作用下形成砂粒和碎屑,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溜动,并在坡脚堆积形成的锥状斜坡。溜砂坡的形成发育是气候、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对这类堆积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破坏效应的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参考滑坡治理中常
本文以川中地区营山构造的地质、测井、地震及反演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该区须二段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结合包裹体和ESR测年数据,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须二段气藏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论文取得的丰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1)营山地区须二段储集岩以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低孔、特低渗、中—高含水饱和度的基本特点。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残余粒间孔次之、
学位
我国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该地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大型滑坡具有规模庞大、机理复杂、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以贵州省印江县岩口滑坡为例,对西南山区楔形结构岩坡的失稳及运动过程作了深入研究。  岩口滑坡位于距贵州省印江县城4.1公里处的岩口河段印江河左岸,于1996年9月18日23时发生,滑体从标高为670m的印
马湖位于马边-大关地震断裂带中段璜琅槽谷,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由南部NE向莲峰褶断裂、西部SN向峨边-金阳褶断带及东部NNW向马边-黄荆坝断裂带所构成的三角形断块。区域地球物理场的研究表明,马湖所在的NNW向马边-黄荆断裂是一条未切穿至地表的深大断裂带;沿该断裂带的强震(MS≥6)活动,主要发生在该断裂带与三条NE向断裂带(即南部莲峰断裂、中部雷波断裂及北部美姑-刹水坝断裂)相交切的构
我国西南地区汇集长江、岷江等多条水系,沿江两岸河谷阶地上常常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相软弱土,其厚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随着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在沿江山区、丘陵地貌单元上通过高填方形式修建建筑场地的工程越来越多。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高填方体对地基将产生很大的荷载,当遇到大厚度的上述软弱地基时,其沉降量将很大,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使用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沉降量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成藏模式、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查干凹陷主要发育苏红图组一段、巴音戈壁组二段以及巴音戈壁组一段三套烃源岩,整体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有机质成熟
学位
黄河口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产油气地区,一般情况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异常高压更加明显,异常高压对油气分布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的中深层超压的成因和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以黄河口地区中深层主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河口地区中深层超压的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  目前超压成因机制有泥岩或页岩欠压实作用,流体膨胀,
学位
随着对西藏驱龙、甲马、冲江、厅宫、白容等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探的不断深入,冈底斯成矿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雄村铜金矿床是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又一个大型铜金矿床,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由Ⅰ、Ⅱ、Ⅲ号铜金矿体组成,其中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的控制和研究程度相对较高。Ⅰ号具有岛弧环境富金型斑岩型铜矿床的典型特征,Ⅱ、Ⅲ号矿体为低品位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