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观察调脾护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3、实验观察调脾护心方对慢性心衰大鼠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以及光镜下心肌细胞的病理学观察。方法1、临床观察: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心血管门诊及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颗粒剂),每日一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LHFQ)、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清B型脑钠肽(BNP)、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2、动物实验:将40只SD雄性大鼠编号后随机分为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培哚普利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均8只,造模成功后,各组均予以相应药物灌胃4周。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toll样受体4表达水平、HE染色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表达水平;实验后采用HE染色制作各组大鼠心肌标本;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toll样受体4(TLR4)、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表达水平以及光镜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临床观察:1、在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症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NYHA心功能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65.0%,对照组有效率90.0%。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BNP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在LVEF值方面,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LVEF值升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在IL-6、TNF-a、hs-CRP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7、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调脾护心方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动物实验:1、在BNP方面,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血清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较为接近(P>0.05),两组较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2、在TLR4方面,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TLR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较为接近(P>0.05),两组较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在IL-6、TNF-a方面,各治疗组大鼠血清IL-6、TNF-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较为接近(P>0.05),两组较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4、实验结束后发现正常对照组光镜下可观察到心肌细胞形态、排列正常,心肌纤维正常;模型对照组心肌纤维增粗、水肿,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调脾护心方低剂量组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稍改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纤维不明显;培哚普利组、调脾护心方高剂量组心肌细胞水肿、坏死明显改善,心肌细胞排列紧密,心肌细胞核大呈椭圆形深染,位于细胞中央。结论1、调脾护心方联合西药规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Lee氏心衰计分、NYHA心功能疗效、血清B型脑钠肽(BNP)、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规范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调脾护心方动物实验发现调脾护心方具有降低免疫系统介导,从而降低心衰大鼠IL-6、TNF-a、TLR4水平的作用。而且存在着药物剂量浓度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加大调脾护心方剂量,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临床实验及动物实验均未发现调脾护心方明显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