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关系、炎症因子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比较不同的中风病证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四项关系,通过颈动脉彩超观察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血流参数、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硬化程度,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不稳定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得出2004年6月-2006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科室(主要为一内科)住院期间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257例,统计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观察其形态及血流情况,检测血清炎症因子(主要为CRP及IL-6),分析颈动脉斑块及炎症因子与不同中医证型及病情轻重关系,重点分析其IMT(内-中膜)厚度与脑血流关系及斑块性质与中风病情程度及证型的关系。研究结果:1.男女中风发病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纳入研究的257例患者中,经颈动脉彩超检查伴发斑块的患者有187例(72.76%),其中单发斑块患者有62例,占总伴发斑块患者33.16%,多发斑块患者有125例,占总伴发斑块患者66.67%。2.CRP及IL-6阳性患者组中发现伴发斑块的情况与阴性患者相比具显著性差异(P<0.05),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中医证型中,“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患者的CRP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气虚血瘀”型患者的Il-6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提示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不同中医证型的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在各个证型中均以强光斑所占比例为大,而经卡方检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及“气虚血瘀”型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急性期中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为多见,而恢复期、后遗症期则以“气虚血瘀”型多见(P<0.05);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 c、LDL-C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余中风各证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血脂四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20-39岁患病人群在左、右颈总动脉的内径及舒张末期流速、左颈内动脉的内径、右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内径、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与正常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40-59岁患病人群在左颈总动脉内径及舒张末期流速、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内径及舒张末期流速、左颈内动脉的内径、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右颈内动脉的五个血流参数与正常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60岁以上患病人群在左、右颈总动脉的五个血流参数、左、右颈内动脉的内径、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与正常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之间有相关性,且多数为多发斑块(占66.67%);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炎症因子的异常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高度相关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个证型中,在“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患者中CRP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在“气虚血瘀”型患者中Il-6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提示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不同中医证型的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颈动脉斑块与中医证型关系中,在各个证型中均以强光斑所占比例为大,而经卡方检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及“气虚血瘀”型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在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不同中医证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亦具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