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国政府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自主创新这一概念不仅成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媒体的常用语,也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前沿课题。那么自主创新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必要性和意义。这些基本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中国未来技术进步的方式和路径,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创新”这一概念自熊彼特提出以来,已经愈来愈被认作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强调“创新”的“自主”性呢。这一修饰又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呢?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了解“自主创新”提出的现实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中国国民财富的创造要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来进行,经济的增长是以巨大的消耗为代价的。在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环境遭到破坏,资源趋向耗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此,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逐步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并在初始阶段采取了一条依托本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道路,将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加工制成品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产品。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下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在这样的框架内,发达国家由于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质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而中国只能获取微薄的工资和加工制造收入,成为“世界工厂”。反之,中国要想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就要主动的提升自身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低端走向高端。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拥有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将资源转变成为产品的能力,即核心技术。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与技术的竞争,只有掌握了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真正获得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过去3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总结,在借鉴其他后进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这一战略不仅仅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而且更重要的是,“自主”是一个国家奋起自强的标志,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利润分配的份额,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捍卫国家主权这一系列目标的政治意志和决心。自主创新强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在技术上获得领先地位,一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地自为行为,实施自主研发,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外界的技术扩散。事实上,“自主创新”这一战略的提出也是对以往“市场换技术”方针的一个修订,它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不能通过引进获得,按照比较优势的发展方式是不能够实现产业的自动升级和技术的自动提升的,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够在“干中学”和“研中学”中提高技术能力,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手段,实现技术进步。 在对自主创新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和这一战略本身的涵义作了剖析之后,论文又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够增强一国竞争力这一问题。其逻辑就是,一个组织的技术可以引进,但是技术能力却是内生的,是需要在实践经验中培养的,而且大量以“默会”形式存在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便是掌握了这种专有的不易被别人模仿的知识。自主创新首先使得一国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提高一国的竞争力。这便是自主创新形成一国竞争优势的机制。而这种竞争优势是不能通过技术引进而产生的,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引进也不能够替代一国通过自主开发掌握独占知识的过程。 进而,论文阐述了自主创新与后进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日本、韩国技术进步和经济起飞的实例来说明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自主创新是其摆脱落后状态,获取技术能力,成为发达国家的路径选择。而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中提高本土的技术能力,最终走向自主创新,才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赶超”。 最后论文转向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出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能够实现产业的自动升级和技术进步,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提高国家竞争力,唯有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实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建设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指出要加强基础知识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政府制度建设和协调作用,培育人力资本,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以共同建设和谐有效的国家创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