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贵州、四川省5个县夏季蚊虫和蠓虫种类和密度,并发现当地主要吸血昆虫蚊虫和蠓虫所携带的虫媒病毒。本研究于2016、2017年连续2年对贵州、四川省5个县进行系统的蚊虫和蠓虫标本采集和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对当地蚊虫和蠓虫传播人畜疾病的预防预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2016、2017年7、8月份在贵州、四川省5个县村庄的人舍和动物饲养圈(猪圈、牛圈等)蚊虫孳生环境采集蚊虫和蠓虫标本。对采集的标本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形态学分类,按照采集环境和蚊虫等信息(蚊虫每50只分为一管,蠓虫大约500只为一管)编号登记,立即放入液氮中保存并转移至实验室进行鉴定。标本在实验室研磨、离心,离心上清液平行接种BHK-21细胞(金黄色地鼠肾细胞)和C6/36细胞(白纹伊蚊卵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病毒基因检测。细胞出现病变作用(CPE)时收取病毒液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多种软件对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及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1.贵州省吸血昆虫及虫媒病毒的分离及鉴定2016、2017年8月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江口县共采集蚊虫3属5种16175只蚊虫(中华按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褐尾库蚊),1300只蠓虫。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是当地的优势蚊种,分别占蚊虫采集总数的43.7%(7072/16175)和34.1%(5518/16175)。蚊虫和蠓虫标本共研磨270批次。经实验室常规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和C6/36细胞,共获得11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其中2株病毒为寨卡病毒(分别分离自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4株分离物为乙脑病毒(3株来自致倦库蚊,1株来自三带喙库蚊),2株版纳病毒(分别分离自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1株浓核病毒(骚扰阿蚊),2株盖塔病毒(均分离自骚扰阿蚊),蠓虫标本未获得病毒分离物。使用12种病毒属特异性和种特异性病毒基因扩增引物对270批标本研磨液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均未获得阳性结果。2.四川省吸血昆虫及虫媒病毒的分离及鉴定2016、2017年8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古蔺县、宜宾市南溪区共采集到3属4种蚊虫17019只,蠓虫12700只。其中三带喙库蚊是当地的优势蚊虫,占蚊虫采集总数的79.4%(13519/17019),其次是骚扰阿蚊,占蚊虫采集总数的11.1%(1897/17019)。所有蠓虫和蚊虫标本共研磨为275批次。经实验室常规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和C6/36细胞,在合江县三带喙库蚊标本获得3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检测与鉴定为乙脑病毒。使用12对属特异性和种特异性病毒基因扩增引物对275批标本研磨液进行病毒基因扩增,蚊虫标本均为阴性,而在3批蠓虫标本中获得阿卡斑病毒基因扩增阳性。结论本研究于2016和2017年夏季连续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省共5个县自然环境采集到大量蚊虫和蠓虫,其中贵州省2县采集到5种蚊虫而骚扰阿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四川省3县采集到4种蚊虫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在以上两地的蚊虫标本中共分离到1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其中在贵州省采集的两种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在自然界发现寨卡病毒的存在,甚至在东亚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以上两地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多株乙脑病毒,提示当地仍然存在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这一研究结果为解释当地乙脑持续多年的流行提供了病原学依据。此外,在四川省采集的多批蠓虫标本中检测到阿卡班病毒基因扩增阳性,这是首次在四川省自然界采集的吸血昆虫标本中发现阿卡班病毒的存在,对当地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