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量是育种的重要指标,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种是发展甜玉米产业首要问题。本研究紧扣甜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利用实验室选育的自交系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关联群体,考察产量相关性状,联合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两个群体的基因型,调查两个群体的产量相关表型,挖掘甜玉米产量调控基因,为提高甜玉米产量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包含130份甜玉米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的7个产量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鲜穗重均值为226.79 g,变幅为115.55~379.71 g;净穗重均值为145.55 g,变幅为65.63~242.49 g;穗长均值为17.25 cm,变幅为10.50~24.00 cm;穗粗均值为42.86mm,变幅为33.48~52.32 mm;穗行数均值为12行,变幅为8~18行;行粒数均值为28粒,变幅为14~41粒;百粒重均值为32.06 g,变幅为19.84~44.48 g;测定的所有性状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相关分析发现:鲜穗重与净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9、0.47、0.67、0.35、0.48、0.41;净穗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52、0.73、0.36、0.56、0.41;穗长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穗粗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60、0.16、0.44。2、对包含133份甜玉米自交系的关联群体7个产量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鲜穗重均值为186.31 g,变幅为61.34~403.21 g;净穗重均值为103.49 g,变幅为21.27~267.23 g;穗长均值为16.01 cm,变幅为7.50~27.61 cm;穗粗均值为39.18 mm,变幅为27.00~52.46 mm;穗行数均值为12行,变幅为8~22行;行粒数的均值为21粒,变幅为6~41粒;百粒重均值为26.31 g,变幅为13.28~45.12 g;测定的所有性状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相关分析发现:鲜穗重与净穗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7、0.75、0.26、0.37、0.39;净穗重与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4、0.36、0.55、0.44;穗长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穗粗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2、0.22、0.46;穗行数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1。3、对130份甜玉米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产量相关的7个性状采取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将LOD阀值设置为2.0进行筛选,共检测到70个与甜玉米产量性状QTL相关连锁,分别与鲜穗重、净穗重、穗长和穗粗相关连锁;各标记平均贡献率为10.94%,LOD均值为2.74。以标记位置相邻合并得到7个QTLs,分别位于1、2、6和8染色体上;其中鲜穗重、净穗重、和穗粗检各测到1个QTL,均位于第1染色体,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3%、7.4%及7.9%;穗长检测到4个QTLs,分别位于第2、6、6和8染色体上,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分别为:12.5%、14.0%、13.5%、13.9%。4、对关联群体产量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选取一般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混合线性模型MLM(The Mixed Linear Model)两种统计方法。并结合基因分型数据对甜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性状鲜穗重、净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4个与穗长相关联的SNPs位点,分别位于甜玉米的第1、3和8染色体上;9个与百粒重相关联的SNPs位点,分别位于第1、5和7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