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新闻网络媒体上校园欺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热点问题,通过新闻的关注以及网络词条的搜索,不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网络欺凌、暴力欺凌、语言欺凌、校园凌霸等等新现象不断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在群体上也有了低龄化、女性化、群体化的趋势,在发生的频率上呈现高频化、信息化,在发生形式上具有暴力化、及带有侮辱性的倾向,这些行为的产生对学生造成的不仅有人身伤害,伴随久远的就是心理上的创伤。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已经远远超过了同学之间的“恶作剧”,这种模仿成人化的暴力行为屡屡发生在青少年群体确实值得深思。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如何让学生的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责。鉴于此现象,当我们面对一群身心发展处于“矛盾期”的青少年时,要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的心理结构分析,从中剖析出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论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调查及梳理,从学生心理、校园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多层面对江西省校园欺凌问题展开全方面、多角度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为依据收集第一手相关资料。通过MHT量表对所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合校园欺凌经历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西省校园欺凌现象仍然是存在的,校园欺凌经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它的产生因素是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多因素交融的结果,其实很大程度也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因此,论文研究将从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着手对江西省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进行阐释,并且认识到综合干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校园欺凌经历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预防校园欺凌也有着实践意义。